|||
日前,笔者接受了某报编辑的采访。以下是当时的一些观点,整理出来与大家分享。
问:认知科学是否对精神病患者有所关注?
答:我不太确定是否准确地理解了您的问题。作为从心理学、神经科学中发展出来的新兴学科,认知科学对涉及心理、脑功能状态改变的疾患都给予关注的,精神病当然也在其中。当然,“精神病”本身是一个比较大众化的,带有一些贬义的说法。严格说来,人的心理活动或者说精神活动,有很多不同的状态,这些状态之间都是逐渐过渡的,但其中也有一些相对稳定的阶梯。我们通常所说的“正常”指的是“平均水平”,就象血压、心率的正常范围一样,是一个统计学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说,认知科学关注得更多的可能是比较正常或者接近正常范围内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对于那些和多数人的状态偏离较远的心理和精神状态,可能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关注得更多一些。
问:目前对精神病产生的心理机制有何成果?
答:刚才说过,心理或者脑的工作状态有很广大的范围,其中存在一些相对稳定的阶梯。如果不遇到大的触动,脑通常会倾向于维持原有的状态不变;然而,当系统受到比较大的干扰时,脑工作的状态就可能会发生一定的跃迁,从而进入另外一种工作状态。反映在心理和精神上,就是出现与多数人平时不同的状态。按照我们平时比较歧视少数的习惯看法,就认为这些人有精神疾病。
给您举一个例子。脑子里有一个区域叫做杏仁。如果每天给这个部位持续1秒钟的130Hz电刺激,连续7天的话,被刺激的动物就会出现癫痫症状。有趣的是,在7天之前,任何时候一旦停下来,动物就会完全回复正常,以后再刺激还需要连续7天才能引起癫痫;但一旦已经出现癫痫,不管中间停顿了多长时间,只要一给刺激就会出现癫痫。这就是脑可以由于外界刺激而产生一个全然不同但相当稳定的新状态的证据。
从这个意义上来看,精神疾病的脑机制很可能就是由于某些外界或内部生理、心理环境的改变,导致脑处于了一种新的稳定工作状态所致。表现在外部,就是精神、行为的不同于常人。在我们旁观者看来,这个人就有了心理障碍,严重的就是精神疾病了。
问:心理学如何认定精神病,精神病有几种心理表征方式?
答:精神疾病在国际上有严格的诊断标准,此处无法一一详述。这些诊断标准通常都是给出若干条症状,一个患者如果具备了这些症状其中的有限条数,就可以确诊为精神疾病。
精神疾病中第一大类就是精神分裂症,其次是情感性精神病,包括躁狂与抑郁,及其不同情况的混合变种。当然,其他如严重的孤独症、强迫症,也可以归入精神疾病范畴。早老性痴呆近年来也有列为精神疾病的趋势。
问:心理疾病是否就是精神病,还是有一个量变过程?
答:前边说过,作为人类而言,其心理和精神运作状态可以有很多种,这些状态之间相互移行,也存在相对稳定的阶梯。我们通常认可的是大多数人都习惯了的状态,并以此作为正常的标准。比这个范围稍有偏离,我们会说这个人“比较奇怪”,“有个性”;偏离再多一点,就会认为有心理问题,应该和朋友或者心理医生谈谈了;更多的偏离,可能被认为是心理障碍,需要接受心理医生的面谈或团体干预;再进一步的偏离就成了心理疾患,此时就可能需要心理医生的长期治疗;更严重的偏离,已经几乎完全有异于常人的状态了,就可以认为是精神疾病。此时通过常规的心理干预和治疗得到康复的希望已经渺茫,需要利用精神科医生的药物或者更为强烈的治疗手段了。
自古以来,人们就有谈“精神病”色变的传统。中世纪的欧洲,精神病患者会被当作魔鬼处决掉;延续到今天的中国,大家仍然会相当歧视精神病患者。其实,这多半是由于对这些特殊精神心理状态的不熟悉,也是对内心世界的不了解和神秘感所带来的恐惧。其实,心理障碍也好,精神疾病也好,都是各种可能心理精神状态的一部分,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当这种状态开始影响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时,就需要加以调整,使之回到能够良好适应社会的范围之内来,如此而已。我们对精神病患者或者心理疾患患者,应当给予同情、支持和鼓励,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早日康复。来自周围环境的歧视只能延缓他们的康复,甚至加重病情。这是我们精神心理正常者所需要注意的。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04:2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