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踪天使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bpzhai 一直研究昆虫迁飞,弹指间已经知天命,自己也成了个迁飞的虫儿

博文

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 精选

已有 6054 次阅读 2007-8-15 23:54 |个人分类:思想碰撞|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听话听声,锣鼓听音”。念这句话时您最好卷着舌头打京腔,那才有味儿。因为念出儿化音来才会“押韵”,即念成“听话听声儿,锣鼓听音儿”。像我这个年纪的人都是看样板戏成长起来的,所以特熟悉阿庆嫂与胡传魁&刁德一在智斗那场戏中念这词儿时的经典腔调和那特有的韵味儿。

所以说这些,是因为今晚浏览科学网博客时看了李飞教授的博文《生态灭“虱”仍是梦》及其相关链接 (http://www.sciencenet.cn/blog/user_content.aspx?id=5841)。

人人都有说话的欲望,尤其是为“利益”去表达时。当今信息社会,媒体、网络空前发达,更为大家提供了N多的表达的平台,如报刊如论坛如博客。但言者有心却无忌,往往弄出一堆语言垃圾来混淆视听污染环境。在科学界也一样,眼下盛行炒作,会叫的孩子有奶吃,专家与媒体因利益驱动而互动造势,已成了业内人士心知肚明的“潜规则”。

我不熟悉两院院士茆先生,也不认识彭辉银研究员,但我晓得武汉病毒所在生物农药研究方面国内领先,出过不少成果。作为两院院士、首席科学家,肯定是所在领域之人中翘楚。但专家专家,离开了自己所熟悉的领域其实就什么都不是了。当他们为了某种利益而说外行话时,难免会成为无稽之谈而惹人笑。当然,也许更有可能的是那篇报道的作者缺乏相应的科学素养,断章取义弄了个满纸荒唐言。

生态治虫肯定是绝佳思路,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绝对是个梦想,而用生物农药治虫灭虫更是不切实际的一厢情愿和不具理论基础的乌托邦空想。这话会使茆院士和彭首席很不舒服,那就先听听我的说法,不对的地方敬请斧正。

何言一厢情愿?生物农药的属性所致。农民伯伯很现实也不得不现实,他要看到打了药虫子就该吧嗒吧嗒往下掉,否则即使您口吐莲花他也不买账。生物农药以及“以虫治虫”的生物防治,都有一个先天的缺陷:跟随现象。即生物制剂或天敌昆虫总是比害虫慢一拍儿,只有在害虫虫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时他才能起作用,但此时实际上害虫已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了,所以生防也就成了马后炮,只能听个响儿却中听不中用。1980年代,全球掀起生防热,但最终不了了之,国内在热潮中建起的中国农科院生物防治研究所到后来连生存都成了问题,以至于生防所先改为“生气所”,再改“环发所”,前不久又给并入“植保所”。28年过去,弹指一挥间,走了老大一圈最终又回到了原点,它本来就是从植保所里分出去的。回顾20多年来的生物防治各项措施,哪个不是全靠行政命令才得以强行在局部实施的?说这话可要得罪好大一批人,里面还有我不少好朋友!点到为止,不说了。

何言无理论基础?请看下面这幅图,连续几年里,我都用这幅图作为考题让研究生们看图说话:谈谈生物防治在害虫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和地位。

 

 剑桥大学Southwood教授1977年发表的种群增长三维图

r,内禀增长力,指在给定的物理和生物条件下,种群的最大瞬时增长速率
K,环境容量,指有限环境中所能容纳的种群数量

种群的大小和变化速度主要取决于内禀增长率r和环境容量K。K值的大小决定种群发展的最大范围,r则反映了种群的增长速率。当K值保持一定时,r值的大小决定了种群消长的速率。r值愈大,消长速率越快,种群数量就越不稳定;相反,当r值保持一定时,K值的大小决定了种群允许发展的限度,K值愈大则种群发展的限度愈大。

据此,将种群的生态对策分为两类:

K对策:其进化的方向是增强种间或种内竞争能力,即增加个体获得和占有资源的能力,也即增强“拥挤忍受度”,这样就增大了环境的饱和容量K值; 故其生存对策是以增大环境容量K来使种群维持旺盛。它们个体大、寿命长、内禀增长率较小、死亡率低、竞争能力高以及对每个后代的巨大“投资”(亲代的抚幼能力)。它们常发生在环境比较稳定、资源比较丰富、灾害性气候较少的地区。

r对策:其基本特征是随机的“突然暴发”和“猛烈崩溃”。 它们具有较大的r值(借助于高的出生率和短的世代时间),而其K值则较低,因此种群数量上常常很不稳定。它们的个体较小,由于密度过高、食料不足而引起的死亡率通常很高。故迁移是这类种群的重要特征,是其短暂生存的必要组成部分(甚至每代都能发生)。迁移习性使其能够调节自身迅速增长的种群密度并有效地利用新的资源。农林害虫大多属于r类种群,或都接近于r类对策的一端。
 

上图像一个山头的一角,在“山脚”处有两个“脊”。趋向于高密度一侧的为“大发生山脊”,趋向于低密度一侧的为“局部发生山脊”。

在大发生脊的高密度外侧,有一“崩溃谷”,种群一旦发展进入该谷,特别是典型的r类对策者,即可能因密度过大、种内竞争加剧或导致流行病而崩溃。

在局部发生山脊的低密度外侧,则有一“灭绝谷”,当种群密度下降至该区时,特别是典型的K类对策者,亦因有密度过稀而有灭绝的危险。

在“山”上另有一“天敌沟”,处于典型的r类与K类对策者之间。只有当种群密度处于该沟时,天敌才能较好地发挥控制作用,“沟”愈深,表示天敌的作用愈大。而典型的r类或K类对策者都没有天敌沟,中间类型愈趋向于K端者,“天敌沟”愈深。因此,对这类对策者采用生物防治愈易见成效,相反,愈靠近r端者,“天敌沟”愈浅,表示天敌的作用愈小。特别是迁飞性害虫可以不断地转移栖息环境,使害虫种群在其专化性天敌尚未到达之前,即能造成相当程度的危害。

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中看,对绝大多数偏于极端的r对策的农林害虫而言,生物防治的作用甚微。r类害虫的增殖速率极快,而天敌很难在短时间内赶上其增殖速率而把害虫数量压下去,或当天敌赶上并发挥控制作用时害虫已达大发生程度而造成严重危害,或者r对策害虫可能已迁到新栖境中重建种群。对于K类对策者则因其体型常较大,竞争能力较强,所以天敌的作用也很难发挥。而只有大多数中间类型的对策者,天敌才能起到重要作用。

r类害虫的繁殖力高,大发生频率也高,而且在种群遭受环境或人为干扰后恢复能力强,能迅速从低密度上升到高密度,许多种类迁移性强,所以常为暴发性害虫。r类害虫虽也有天敌侵袭,但在害虫大发生之前天敌的控制作用常比较小。如果对其单纯使用化学农药,将很难摆脱抗药性问题;而单纯利用生物防治,也由于r类害虫的高增殖力而效果不佳。尽管农药有其内在的缺点,但仍是防治r类害虫的主要手段,特别是在大发生的情况下。生物防治只能起一个辅助作用。

 问题还在于,无论理论多么完美,如果不能落到实处就只能是纸上谈兵。近年来两迁害虫连年暴发,与农民的素质和行为造成的防治技术不到位不无关系。当然,害虫为什么会暴发,原因有N多个,得另文详述。看看下面这张几天前在安徽徽州唐模村拍的照片,您就知道要灭掉“那厮”还任重道远呐!所以我总对我的研究生们讲,虫子们你方唱罢我登场,永远都不会销声匿迹,所以搞植保永远都有饭吃,前途大大的光明哦!

 

 

安徽徽州唐模村农妇打药图_本来是喷雾器,却成了水枪,还治个什么虫呀!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35-6046.html

上一篇:在南汇过日子
下一篇:峡中奇石
收藏 IP: .*| 热度|

0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6:5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