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工作台账 全面提升研究生分类培养质量
陶涛
近期,教育部和科技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规范高等学校SCI论文相关指标使用 树立正确评价导向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论文意见》),教育部、国家知识产权局、科技部联合出台了《关于提升高等学校专利质量 促进转化运用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专利意见》),两大文件事关论文与专利,引起了科教界广泛关注。
文件中已经明确:“不宜以发表SCI论文数量和影响因子等指标作为学生毕业和学位授予的限制性条件。”为此,教育部科技司负责人就《论文意见》答记者问中,特别强调了“不宜”和“不得”的区别,一字之差,很大不同。同时,也指出:“我们反对学校层面做硬性规定,但是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在一些基础学科,导师和院系从科研能力培养、科研实践训练的角度出发,对学生提出相应要求是合理的,也是符合人才培养需要的。”
很多研究生只看到“不宜”两字就沾沾自喜,再加上最近上海大学博士毕业生柴丽杰起诉学校案一审胜诉的消息,有一部分研三同学甚至相互庆贺,恭喜对方顺利轻松毕业,实在令人哭笑不得。
论文、专利事关研究生切身利益,所以不可谓不广泛。长话短说,对于新政策,从研究生的角度,我有六条建议:一、为中华读书之前,先为自己读书;二、不听忽悠,自问兴趣到底在何处;三、认识自己,解决所有问题的钥匙;四、走学术,甘于清贫,做实冷板凳;五、走技术,抢占机遇,进入新行业;六、不迷茫,跟对合适的导师做自己。
对于新政策,学校、学院和导师应该怎么做呢?如果真的没有论文和专利的硬性规定,或者申请学位答辩的前置条件,基层管理部门和导师又该何去何从?真的放任自流吗?怎么保障研究生培养质量呢?
首先,有两种模式是肯定不行的,即使试点了,终究还是不能推广开来。模式一:完全效仿国外,导师说了算,培养质量的一切生杀予夺大权都交给导师;模式二:各个学校出台一个统一的、但是又不违背“不宜”精神的新的研究生学位申请文件。
模式一忽视了国外大学和国内大学治理结构和权力体系的迥然不同,生吞活剥,不求甚解,必然水土不服,长此以往,学生的跳楼率或者假装跳楼率会大幅攀升,增加了不和谐因素,造成新的师德信任危机。模式二看似可行,实际上会沦为新论文、新专利的死循环之中,甚至会出现潜规则和公开的秘密,最终也会背离人才培养初心。
很多读者会不耐烦地反问,你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你说,到底应该怎么办?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搞清楚,读研究生究竟是读什么?个人认为,不管《论文意见》,还是《专利意见》,都明确告诉我们,不是为了训练研究生发论文、写专利,不再是为了论文而论文,为了专利而专利。对于理工科学生而言,就是培养研发能力,训练项目实践。何为优秀的理工科研究生?简而言之,就是优秀的研发能力,丰富的项目实践经验。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培养研发能力,训练项目实践?以前是用结果评判,这是一种偷懒的方式,现在要采取的应该是过程管理。一句话十五个字,分类全指导,学业全周期,精细化管理,简称“两全一化”,核心观点是建立健全研究生培养工作台账。下面结合理工科学科特点,稍作展开,仅供参考。
本科阶段(0级):学校、学院、教师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考研观,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考研,有学术型硕士,注重研究;也有专业学位硕士,注重开发。
入学教育(1级):针对研究生进行入学教育,实验学科科普实验安全,工程学科科普工程实践。师生双选,确定导师,学校健全相关换导师政策文件。入学选定导师后,即进入培养台账,书面记录台账,有条件的学校将培养工作台账纳入到研究生管理系统中。
理论学习(1级):将所有学习科目、学习情况、学习成绩纳入管理台账,包括导师指定的网课学习成绩单,培训证书,英语证书等。
实践学习(1-3级):以月报形式,进行登记,有条件的学校可以进行抽查和中期考核,中期不合格予以分流处理。每年进行10次月度汇报,汇报内容包括已做工作和下月工作计划,记录在案,有据可查,涉及密级文件,按照国家保密规定进行。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专门开发研究生培养工作台账管理系统,分电脑端和手机端,月度报告上传以后,原则上不能更改。对于基础研究学生,按照实验进展如实填写即可;对于应用基础研究,按照项目进度填写;对于应用研究,按照技术指标和实际工作经历填写,亦可结合学科特点变为季度汇报。每半年为一个时间节点,导师需要对汇报进行验收。
成果登记(1-3级):如果在读期间,有投稿或者申请专利记录,以及产生实际的科研成果,需要记录在台账中。成果登记中包括论文、专利、获奖、学术交流等。让研究生参与学术会议或产品技术交流会,也是必不可少的研发成长经历。
申请答辩(3级):毕业论文盲审通过作为准予答辩的条件,答辩委员会除了可以评估学位论文以外,可以进行系统浏览学生的培养台账,包括理论学习状况、实践学习状况、成果状况。对于没有论文、专利正式成果的学生,其月度汇报中工作量饱满、确已得到较为全面的研发训练,也可予以毕业。
颁布学位(3级):建议学历证书中附录专门的培养质量二维码,仿照项目验收证书的形式,须有论文题目、导师、单位、答辩委员会、答辩意见、发证时间等信息,终身可查可溯源。
争端处理(全流程):建立健全培养台账,对导师更换、休学等信息也需要进行如实登记,台账建立以后学校、学院管理部门可以自查自纠,上级教育主管部门可以回查,学生认为已经达到毕业要求,导师认为需要延期,出现争议,需要提交院校学位委员会仲裁,或授权成立处理小组,对台账进行核查,并做出决定。对于分流、转导师的学生,学院也需要进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总结培养经验。校学位委员会,或授权成立处理小组,对于某导师近3~5年所带研究生进行评估,若认为不合格,可以取消其导师资格。实际情况下,亦有因为学术不端问题,学位撤回,按照学校相关规定处理。
篇幅所限,不再细分展开,中心思想是学生分类,不搞一刀切,全周期、精准关注和关爱学生,做实质量监控,对于研发能力不足,不求上进的学生给予合适的分流途径。
孙悟空有了紧箍咒还是孙大圣,但是研究生培养工作台账不是紧箍咒,而是完成精细化管理的一剂良方。是药三分苦,也有副作用,但是归根结底,只要能有助于提升研究生培养质量,就是好药。同时这个药,不是万金油,它必须因地制宜,分类实施,结合专业培养的特色进行,切忌浑身一股脑乱涂一通,往往会皮肤过敏。也不是这个药有多高明,一点也不高明,只不过我们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偷懒了。充满科学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培养过程,才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才是回归人才培养的初心,才是规范过程管理的使命。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2: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