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空可变系多线矢世界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可变系时空多线矢主人 演绎矢算研究高速运动且有相互作用的问题所不可缺少!

博文

海外权威人士热议:亚投行是多边共赢之举

已有 1491 次阅读 2015-3-23 07:55 |个人分类:哲理|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海外权威人士热议:亚投行是多边共赢之举

2015年03月22日 18:29:45 来源: 新华网

 (新华全媒头条·高层论坛2015)

 

国际上对亚投行这一多边共赢之举的信任不断增强

新华网北京3月22日电:

在22日开幕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15年年会上,由中国发起筹建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亚投行)引起与会的国际机构负责人、海外权威专家热议,凸显国际上对这一多边共赢之举的信任不断增强。

 

   3月12日以来,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卢森堡、瑞士等国陆续向中方正式提出加入亚投行的申请。财政部确认,截至目前亚投行意向创始成员国数量已达27个,新近申请的6个欧洲国家如获同意,意向创始成员国数量将增至33个。

 

   亚投行受到越来越多国家追捧,与现行多边国际机构有何关系?是否意味着要“另起炉灶”?出席论坛的中国财政部部长楼继伟再次重申,中国和现有多边国际机构是合作、互补的关系,绝非竞争的关系。

 

   这一观点得到与会三大国际机构负责人——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总裁拉加德、世界银行常务副行长英卓华、亚洲开发银行行长中尾武彦的一致赞同,认为现有全球性与区域性国际机构与亚投行之间合作的空间巨大。

 

   拉加德对中国发起筹建亚投行表示欢迎。“我们认为中国有充分的理由来成立这样一家多边金融机构,我真的非常希望IMF也可以为基础设施提供融资,但这不是IMF的使命所在,所以IMF非常愿意和亚投行进行合作。”她说,全球有很多地区尤其亚洲地区需要建设大量基础设施,IMF与亚投行合作的空间更大,竞争应该比较少。

 

   英卓华也对亚投行的筹建成立表示欢迎。“任何一项为弥补全球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缺口而努力的新倡议都会受到欢迎。”英卓华说,全球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巨大,足以容得下这几个机构。

 

   她表示,世界银行会敞开大门与亚投行合作,目前双方已经在新机构的标准、框架制定等方面展开合作。她希望通过合作能为亚投行引入与其他国际机构原则一致的项目标准,确保以一种更可持续的方式推进基础设施建设。

 

   中尾武彦在与楼继伟同台演讲时也表示,亚洲开发银行“完全理解中国缘何要发起成立亚投行,因为亚洲地区非常需要大量的基础设施投资。”

 

   中尾武彦认为,亚投行成立后,只要遵照最佳实践,确保能采取保护措施减少对环境的影响,“是可以很好地满足亚洲地区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他同时指出,未来两家银行可以通过合作为亚洲发展做出更多贡献,同时亚洲开发银行也在推进改革,希望进一步提高融资能力。

 

   对于三大国际机构一致关注的亚投行保障政策标准等问题,楼继伟在论坛上表示,亚投行会参考借鉴现有多边机构好的经验做法,但也会摒弃官僚主义和特别烦琐的做法。“亚投行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为主导的多边开发机构,未来会更多考虑发展中国家的诉求。”他说。

 

   除了国际机构,与会一些海外专家学者也认为,欧洲国家纷纷加入亚投行,是出于对亚投行重要价值的认可而作出的理性投资,也折射出他们对中国倡议的多边共赢之举的信任。

 

   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瑟夫·斯蒂格利茨认为,中国倡导成立亚投行和金砖银行,顺应了合作共赢的国际潮流,“英国、法国、意大利、德国等加入亚投行,我认为是件好事”。

 

   英国伦敦政治经济学院教授尼古拉斯·斯特恩认为,中国倡议的亚投行、金砖国家开发银行、丝路基金等机制非常好,将在全球合作融资方面发挥重要作用。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杰弗里·萨克斯也在论坛上说,近期一些欧洲国家愿意加入亚投行,令人激动。在他看来,筹建亚投行无疑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亚洲需要这样的基础设施融资机构,有助于实现良好的筹资和可持续发展。期待更多国家参加这一机制,也希望美国在未来能够加入。

 

   追逐亚投行 共注新动力——全球经济新格局的时与势

 

   法德意确认加入亚投行 美国:各国自己决定

 

   背景资料: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6-876513.html

上一篇:从数学到物理学及其相互促进发展(6)
下一篇:从数学到物理学及其相互促进发展(7)
收藏 IP: 114.254.45.*| 热度|

1 蔡小宁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2: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