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选题、文献查新、到最后提交申请书,首次申报基金费时数月。考虑到前期成果略显单薄,今年报的是青年科学基金,主要是在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的进一步研究。
将申请报告交至学校科技处时,听到有些院系的科研干事反应,有很多教授都不愿意申报。原因很简单:中标概率太低,有些人对此疲倦了。作为首次申报的年轻人,自然不能理解其中的酸甜苦辣。
事实上,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屡战屡败的结果必然是消极怠战。在我看来,中标固然重要,但更有意义的是申请过程。如下几点是这次申报工作给我的启示:
(1)应尽量提前准备,最好在2月份之前能拿出申请书报告正文初稿。
(2)即使是自己修改不动了的稿子,也应请3-4位专家评价并提修改意见。
(3)前期成果十分重要,最好有在中英文顶级刊物上发表的成果。
(4)在前期成果欠缺的情况下,在“工作基础”中应突出自己的学缘结构。
(5)研究团队应科学合理,参与成员在研究专长上应接近,并具有研究基础。
为此,在以后的研究工作中:(1)用几年时间专注于同一领域的研究,争取在此领域顶级期刊上更多地发表几篇论文,充实研究的前期成果。(2)在平时多查阅最新文献尤其是国外研究文献,对此领域的研究前沿有一个全面、动态的把握。(3)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注重凝聚和打造研究团队。
如果年龄限制不变,我还有8次申报青科基金的机会。在这八年的时间里,只要自己“咬住青山不放松”,多注意研究积累,总是会有一次中标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53-17814.html
上一篇:
集约化种植的环境战略:ESIA项目的启示下一篇:
实地调查的几点经验(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