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劉光瑩 近年來台灣各地興起年輕人歸鄉風潮,有人返鄉開咖啡店、民宿、發展文創事業,都是源自對家鄉的愛,也都各自闖出天地。 但來自鹿港的張敬業,要做的不只是一家小店,而是改造生活環境。學藝術管理出身的他,把整個小鎮都當成藝術展演策展平台。他的夢想是,讓鹿港成為像英國愛丁堡一樣的藝術之都。 十二月初,中台灣陽光和煦。二十九歲的張敬業與伙伴們拿著雞毛撢子、抹布、相機,帶著六位政治大學的美國交換生,穿梭在鹿港的菜市場與蜿蜒小巷,一邊解說老街歷史,一邊打理社區書櫃。 這是一群年輕人成立的「鹿港囝仔文化工作室」,送給鹿港的禮物。他們蒐集木工廠剩餘木材,釘成書櫃,放在四個社區角落,募集圖書方便社區居民借閱。 在桂花巷藝術村的書櫃,五歲小女孩一拿起書就興奮地捧著,要媽媽念給她聽。六位來鹿港社區服務的美國交換生,有的為小朋友講耶誕故事,有的細心整理書櫃,引起路人好奇圍觀。 向世界青年看齊 張敬業說,讓書香走進常民生活的構想,來自英國威爾斯的海伊村(Hay-on-Wye),這個小鎮雖只有一千多位居民,卻有超過百萬本二手書。「很多鹿港人還不知道有這些書櫃,」他希望透過定期整理書櫃,讓更多居民知道它們的存在。 張敬業是正港的鹿港囝仔,從小對音樂的熱愛,讓他十年前就考進彰化市立國樂團擔任笛子手,有許多機會四處闖蕩,沒想到卻走上回家的路。 二○○九年是關鍵的一年。當時就讀樹德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藝術行政管理組的他,獲得校方提供的二十萬元築夢金,與雲林濁水溪藝術舞蹈團至義大利巡演四十多天、跑遍三十多個城市,期間讓他印象最深刻的,是薩丁尼亞的年輕人。 薩丁尼亞小島,雖僅有台灣的三分之二大,每年夏天的嘉年華會卻能吸引數十萬旅客駐足。「我遇到許多義大利青年,他們平日也在外地求學、工作,但只要家鄉有重要慶典,一定會回來參與。」 許多人說鹿港小鎮沒有工作機會,要到大城市才可能養活自己,但張敬業不認同。 他因為看到義大利年輕人的強烈自我文化認同和自信,不斷思考鹿港發展的可能性,決定和其他彰化青年返鄉,在文化部文創產業創業圓夢計劃的資助下,成立工作室。「別人都說返鄉服務,我們是返鄉服藝,」他笑稱。 他們的終極目標,是讓鹿港成為台灣的藝術之都。「大家想到藝術節,都會想到英國的愛丁堡;鹿港同樣是具有豐富歷史人文內涵的古城,憑什麼不能成為台灣的愛丁堡?」他問。 雖然響應的年輕人不少,他們努力過程中也遭遇到冷言冷語。 整個鹿港,都是策展平台 三年前開始,鹿港囝仔發起「保鹿運動」,從撿垃圾開始愛護鹿港。這些年輕人因為發現有個社區池塘又黑又臭,一群人就穿著青蛙裝跳下去,一瓢一瓢把污泥挖掉,引起眾人異樣眼光,「少年?,你們在做什麼?」他們問。 「真的很臭很累,居民都說我們是空仔(傻子),怎麼不叫鎮公所來清就好了。但如果是由鎮公所來的話,居民不會注意到家門口這個池塘已經變成臭水溝;如果是不認識的年輕人下去清,他們至少會注意到。」 如今,保鹿運動每月一次的集會,除了撿垃圾,還有社區書櫃走讀、老街夜間導覽、音樂會等。張敬業將所學運用到淋漓盡致,把整個鹿港,都當成他的策展平台。 就連古蹟,也成為顛覆的對象。 來自桃園的鋼琴家李芷嫻,對鹿港著迷,希望在小鎮辦場融合東西文化之美的音樂會,在無意間認識鹿港囝仔之後,兩邊一拍即合,原本他們只想在咖啡館辦小型沙龍,但張敬業想得大膽,把腦筋動到有兩百多年歷史的鹿港龍山寺上,也獲得寺方欣然同意。 一三年底,他們把整架鋼琴搬到台灣保存最完整的清朝八卦藻井下,再找來長笛演奏家甘宜正與聲樂家蒲孝慈。百年前搬演歌仔戲的戲台,如今以西洋樂風演繹「望春風」、「河邊春夢」等台灣民謠,吸引附近居民一百多人參加。 「跟天后宮不一樣,龍山寺就是有很奇特的力量,可以讓大家安靜下來,」張敬業說。他們也曾經在有一百多年歷史的丁家大宅中辦過音樂會。 團隊也持續跟地主接洽,希望找到更多閒置的老房子、空地,辦更多藝術活動,讓鹿港人知道,文化藝術不是都市人的專利,而可以是生活的一部份。 「鹿港有許多舊有空間需要大家的關注,可以更有創意地活化使用,我們對未來生活有想像與追求的方向,要挑戰新的可能、活出新的鹿港,」他說。 對他和其他六位「鹿港囝仔」來說,「活出新的鹿港」不只是口號,而是全新的生活態度。 活出新鹿港精神 來鹿港做專題的兩位湖南衛視記者採訪張敬業,非常訝異,他在都市念了大學,為何願意回到鄉下打拚,「不覺得可惜嗎?」 「不會呀,我覺得這是價值的選擇,不是說家鄉沒有摩天大樓,就是可惜,」張敬業自信地回答。「我們在這裡可以有生活品質,不需要用很多錢去堆砌,反而還讓都市人羨慕哩。」 他娓娓道來兩者區別。「在都市裡生活,人好像機器一樣,因為都市有自己的邏輯,把任何一個人丟下去,他都會跟著運轉;但在鹿港生活,我們可以活得像個人,因為沒有人會推著我們動。」 記者又好奇問,他們撿垃圾、辦藝文活動,收入會比在都市上班優渥嗎?張敬業說,很多人會覺得要先賺到錢,才有餘力耕耘文化,「但如果文化環境先好起來,大家都可以賺到錢、生活下來,所以我們要建立適合文化產業的環境,吸引更多文化人來過好生活。」 他們目前的收入確實不豐,大部份來自政府補助案,與張敬業自己接音樂表演和教學來維持。有朝一日,他希望工作室能成為專業的社區藝術展演規劃者,永續經營。 這群青年努力打造夢想生活,儘管離「東方愛丁堡」還有段距離,但不用任何人在背後推著前進,他們選擇走自己的路。 (來源/《天下雜誌》564期2015年1月7日~2015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