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出發,何時能還家?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gjinsong 科學,俺的名字叫科學!

博文

印光大师:因果原理的事实证明

已有 4573 次阅读 2012-9-18 08:51 |个人分类:科學宗教|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因果报应

申述因果原理并以事实证明

  印光大师法语

  前、昨两日,余曾将因果道理,及护国息灾的方法,略略叙述,今日本可不必再谈因果。但有不得不申述者,拟进一步,将因果之原理与事实,互证说明,俾大众知所儆惕。

  现在世人不晓因果之原理,以为妄谈邪说。处处讨便宜,不肯吃亏。殊不知便宜即是吃亏,吃亏即是便宜。如今之为父母者,多溺爱其子女,不严加约束,致养成其好钱财、好贪便宜,以为可以保守家产,不致损失。岂知适得其反,遗患终身。间接则与国家社会,亦有无限之影响。兹举一事为例。

  隋代州赵良相,家资巨万,有二子,长曰孟,次曰盈,盈强孟弱。其父将终,分家资为二,孟得其上。及良相死,盈尽霸取其兄之产。止与孟园屋一区,孟佣力自活。无何,赵盈死,生孟家为儿,名环。后孟亦死,生盈家,与盈之子为儿,名先。洎长,而孟家益贫,盈家益富,赵环即与赵先作仆使为活。谚云:“天道弗平,盈者益盈。”环一日闻其寡母曰:“赵盈霸汝家产,致汝世贫,今至为其奴,可不耻乎?”环因怀恨,欲杀赵先。开皇初,环从先朝五台,入峨谷东数十里,深旷无人。环拔刀谓先曰:“汝祖、我父,弟兄也。汝祖霸我产业,致我世贫。今为汝仆,汝其忍乎?吾今杀汝也。”先即疾走,环逐之入林,见草庵,遂入。有老衲曰:“子将何为?”环曰:“吾逐怨也。”老衲大笑曰:“子且勿为,令汝自识之。”各以药物授之,充茶汤,食已,如梦初醒,忽忆往事,感愧自伤。老衲曰:“盈乃环之前身,霸他之业,是自弃其业也。先乃孟之再来,受其先产,父命犹在耳。”二人弃家从释修道,后终于弥陀庵。见《清凉山志》。因果报应,彰明显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丝毫不爽也。

  又如现在流传五台山“人皮鼓”一事,亦是因果最显明可畏者,为言其详。唐北台后黑山寺僧法爱,充监寺二十年,以招提僧物,广置南原之田,遗厥徒明诲。爱死,即生其家为牛,力能独耕,仅三十年,牛老且病。庄头欲以牛从他易油。是夕,明诲梦亡师泣曰:“我用僧物,为汝置田,今为牛,既老且羸。愿剥我皮作鼓,书我名字于鼓上,凡礼诵当击之,我苦庶有脱日矣。不然,南原之阜,变为沧瀛,未应脱免耳。”言讫,举身自扑。诲觉,方夜半,鸣钟集众,具宣其事。明日,庄头报老牛触树死。诲依其言,剥皮作鼓,书名于上。即卖南原之田,得价若干,五台饭僧。诲复尽倾衣钵,为亡师礼忏。后送其鼓于五台山文殊殿,年久鼓坏,寺主以他鼓易之,讹传以为“人皮鼓”耳。见《清凉山志》。盖因果昭彰,无能或逃。然赵氏二子,夙世种有善根,能邂逅高僧,居然成道。若一般凡庸,焉可自蒙,而且拨无因果,自误误人,自害害人。

  今人皆唯看目前,不顾后世,好占便宜,不愿吃亏。其子女耳濡目染,相习成风。而社会风俗,亦因之险恶。争夺以起,大乱以兴,杀人盈城盈野,而目不为瞬、心不为颤,无非职是故也。且杀人者,残忍恶毒,不以为可悲可惧,反自矜其功,而他亦交相赞叹。甚有杀父母、杀兄长者,反自命为大义灭亲。噫!祸变至此,天理绝,人道灭。不仅道德丧亡,抑将浩劫相续。故现在欲救护国家,应从根本做起。根本为何?即确信因果是。如洞明因果之理,而又笃信实行,则世道人心,自可挽回。

  余以为世界之宗教、哲学,皆无佛教精奥而易行。今人之不信因果,大多受宋儒之影响。宋代理学,如程明道、伊川、朱晦庵等,由看佛大乘经,略领会“全事即理”之意致。及亲近宗门知识,又会得“法法头头,不出一心”之旨。实未备阅诸经论,及遍参各宗知识。遂窃取佛经之义以自雄,用以发挥儒教之奥。又恐后人看佛经,知彼之所得处,遂昧心辟佛。精妙处不好辟,即在事实上辟。谓“佛所说之三世因果、六道轮回之事理,皆是骗愚夫愚妇奉彼教耳,实无其事。”谓“人死之后,形既朽灭,神亦飘散,纵有剉斫舂磨,将何所施?又神已散矣,令谁受生?”由此之故,大开肆无忌惮之端,善无以劝,恶无以惩。谓“天即理也,岂真有冕旒而王者哉?”谓“鬼神为二气之良能”。谓“打雷为阴阳之气击搏而成声”。将实理实事,认作空谈。专以正心诚意,为治国治民之本。不知正心诚意,必由致知格物而来。彼以“致知”为“推极吾之知识”,以“格物”为“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而不知“物”,乃心中私欲,由有私欲,障蔽自心,则本具真知,莫由显现。由格除私欲,则其本具之真知自显;真知显,而意诚心正矣。正心诚意,愚夫愚妇一字不识者,亦做得到。若如彼说“推极吾之知识,穷尽天下事物之理”,虽圣人亦做不到。故知此处一错,治世之根本已失。又以无因果轮回,令人正心诚意。以无有因果,一死永灭,善恶同归于尽,谁复顾此空名,而正心诚意乎?又理学家谓“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此语直是破坏世间善法。何以故?蘧伯玉行年二十,而知十九年之非;行年五十,而知四十九年之非,欲寡其过而未能。是有所为耶?无所为耶?孔子以德不修,学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为忧;年已七十,尚欲天假数年,以期学《易》而免大过。是有所为耶?无所为耶?然自程、朱以后,儒者皆不敢说因果。以说则受人攻击,谓非纯儒,谓悖先贤。故凡识见卑劣者,随声倡和以辟佛。识见高明者,无不偷看佛经以期自雄;无不痛辟佛法,以为后来入乡贤祠、入文庙之根据耳。在程、朱当日之心,只欲儒教兴隆,不顾佛教存灭。驯至于今,由彼破因果轮回之余毒,至今爆发,废经废伦,废孝免耻,以成杀父杀母、共妻□□之恶剧,可不哀哉!

  现在绥远战事甚急,灾祸极惨,我忠勇之战士,及亲爱之同胞,或血肉横飞、丧身殒命,或屋毁家破、流离失所。无食无衣,饥寒交迫。言念及此,心胆俱碎。今晨圆瑛法师,向余说此事,令劝大家发心救济。集腋成裘,原不在多寡,有衣助衣,有钱助钱,功德无量,定得善果。要知助人即助己,救人即救己,因果昭彰,丝毫不爽。若己有灾难,无人为助,能称念圣号,佛菩萨于冥冥中,亦必加以佑护焉。余乃一贫僧,绝无积蓄,有在家弟子布施者,皆作印刷经书用。今挪出一千圆,以为援绥倡。能赈人灾,方能息己灾。现在一般士女,务尚奢华,一瓶香水之值,有三、四十圆,至二、三百圆者。何如将此靡费之资,移作助绥之用?又有一般人,多好敛财,生前既不愿用,死后仍期带于地下,欲其子女以厚葬之,或留为子女用。殊不知现世有掘墓之危险,留之反受其害。如现在陕西有掘墓团之组织,专门做此工作。为人子者,既孝其父母,何忍因孝而使其枯骨暴露于地?莫如将此巨款以救济他人之为善也。又有贫苦之人,虽有志于此,而力未逮。余以为可以念佛为助,既可息人之灾,又可息己之灾,果何乐而不为乎!

  当沪战时,苏州曹沧洲居士之孙,奉父命由沪赴苏,迎其三叔祖及叔父等往沪。彼叔祖、叔父通不愿去。其人以其妻之珠宝等,缠之于腰,坐小火轮往沪。忽强盗来,欲跳上岸,适堕水中,所带金珠,可值二、三万,均送与为己换衣之一人,而自称贫士,为教蒙学之教师。倘大强盗知,则又不知要几多万令赎,岂非钱财之祸人耶!今人只贪目前便宜,不能看破,为钱财而吃亏,其例甚多,不胜枚举。

  昔有某居士,问余以挽回劫运之方。余曰:“此易易事,在明因果之理,而笃行之耳。”能发信心,必有善果。且作伪之心自消,心中坦荡荡,任何灾难,皆冰雪消融矣。洪杨之役,江西木商袁恭宏,被匪所获,缚于客厅柱上,门上加锁,俟时而杀之。渠自意必死,乃默念观音圣号。良久入睡,醒而身在野地,仰首见星辰,遂得逃脱。以是,甚望大家大发信心,秉乾为大父、坤为大母之德,存民吾同胞、物吾同与之仁,凡在天地间者皆爱怜之、护育之,更能以因果报应、念佛求生西方之道劝化之。倘人各实行,则国不期护而自护,灾不期息而自息矣。

 

李隆莲居士白话翻译

第三日 申述因果原理并以事实证明

 

前天和昨天,我已将因果报应的道理,及护国息灾的方法,作了粗略叙述,今天本来可以不必再谈因果,但因为有不得不详细说明的原因,所以打算进一步将因果报应与事例,互相验证说明,使大众有所觉悟,有所警惕。

现在的人,不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还认为这是妄谈邪说,所以处处讨便宜,不肯吃亏。殊不知便宜就是吃亏,吃亏就是便宜。

如今做父母的人,大多溺爱子女,不去严加管教,以致养成他们贪爱钱财,好占便宜的坏习心,认为这样可以守住家产,不会造成损失。殊不知适得其反,遗患终身,间接也给国家社会带来了深远的不良影响。现举一事为例: 隋朝,代州(在今山西省)的赵良相,家产巨万。他有两个儿子,老大赵孟,老二赵盈。赵孟软弱,赵盈强悍。他们的父亲在临终的时候,把家产分成两份,老大赵孟分得多的一份。赵良相去世后,赵盈霸占了哥哥的全部家产,只留给他菜园一块,破屋一间。赵孟靠给人家当佣工维持生活。

过了不久,赵盈死了,投生到赵孟家,成了哥哥的儿子,取名赵环。后来赵孟也死了,投生在弟弟家,成了赵盈的儿子的儿子,即赵盈的孙子,取名赵先。等到赵环与赵先都长大后,赵孟家愈加贫穷,赵盈家更加富有。无奈,赵环只好给赵先家当奴仆。正如谚语所说:"天道弗平,盈者益盈。"

有一天,赵环的母亲对儿子说:"你的叔叔赵盈,强占了你家的产业,害得我们几代贫穷,如今你又成了他家的奴仆,实在太受耻辱了!"赵环因而怀恨在心,想寻找机会杀赵先,以图报复。

开皇初年,赵环陪同赵先去朝拜五台山。一天,他们来到峨谷东数十里的地方,此地深旷寂静,了无人烟。赵环见时机一到,拔刀逼向赵先说:"你的祖父和我的父亲是两兄弟,你祖父霸占了我的家产,使我家两代贫穷困苦,如今我又成了你的奴仆,你的良心何在!我今天就要杀死你!"赵先大惊失色,怆惶奔逃,赵环在后紧追不舍。追进一片树林中,看见一间茅草庵,赵环知道赵先一定躲进这草屋去了,就持刀闯入。屋内有一位修行的老僧人,他说:"你要干什么?"赵环说:"我在追杀仇人!"老僧哈哈大笑说:"先不要动手,坐下来,我让你们自己看看。"说罢,每人给了一包药茶,叫他们冲水喝。他们喝下茶水后,如梦初醒,顿时回忆起前生往事,二人愧悔万分,痛哭流涕。老僧说:"赵盈就是赵环的前身,你强占了哥哥的家产,是自己丢弃了自己的家业,所以贫穷。而赵先就是赵孟的再来之身,享受家产,还是父亲分给他的那一份呀!"两人当即礼拜老和尚为师,从此跟随师父出家修道,最后圆寂于弥陀庵。此事登录在《清凉山志》一书中。因果报应,彰明显著,如响应声,如影随形,丝毫不差。贪婪狠毒的人还不醒悟吗?!

又譬如,现今流传的五台山人皮鼓一事,也是一桩因果报应最明显最可畏惧的事例,今作详细描述:

唐朝时,北台后的黑山寺,有僧人法爱,当监院二十年,因挪用寺中财物,广置南原田地,遗留给他的徒弟明诲。法爱死后,投生在明诲家当牛。此牛力气很大,可以单独耕地,这样干了将近三十年。后来牛老了,而且生了病,明诲的父亲庄主想用这头牛与他人换油。当天夜里,明诲梦见亡师法爱哭着说:"我私用僧众财物,为你买置田地,如今沦堕为牛,不仅年老力衰,而且有病,不久即死,希望你将我的皮剥下来做成鼓,并把我的名字写在鼓上,僧众在礼拜、诵念时敲击它,那么我的罪报才可能有解脱的一天,不然的话,纵使南原这片良田变成了大海,我的罪业也消除不了呀!"说罢,举身扑地。明诲惊醒,正是夜半时分,他敲钟集合僧众,讲了梦中之事。第二天,庄主上山来找明诲说,这头老牛碰撞大树而死。

明诲遵照亡师所说,剥下牛皮,做成大鼓,并将亡师的名字写在鼓上面。同时,明诲把亡师为他购置的南原田地全部卖掉,将所得银钱,设斋供养五台山所有僧人,把斋僧功德回向亡师。明诲又倾尽所有,为亡师礼佛忏悔。后来这面鼓被送到五台山文殊殿。过了很久,皮鼓年久朽坏,该寺住持用新鼓换了下来。后讹传为人皮鼓。此见《清凉山志》。 因果报应丝毫不爽,不可逃避。赵先、赵环二人,由于过去生中深种善根,才能遇到高僧,出家修行成道。如果是一般的凡夫庸人,哪里可能有这样的巧遇呀!更何况是那些不信因果、自误误人、自害害人之辈呢!

现今的人,都只看眼前利益,不顾后世子孙的祸福,所以一味的好占便宜,不愿吃亏。他们的儿女眼见耳闻,潜移默化,也都养成了这种习性,因此社会风气愈加险恶。如今世界,争夺已起,大乱已兴,杀人满城遍野,眼睛不眨,心也不会跳,这不就是破除因果所导致的吗? 而且那些杀人的人,残忍狠毒,不仅不觉得可悲、可怕,反而自夸其功,而他人也对此互相赞扬。甚至更有杀父母、杀兄弟的,竟自命为大义灭亲。唉,人心祸变到这种地步,天理绝了!人道灭了!这不仅是道德沦丧,也必将导致大灾难连续不断降临。所以现在要想救护国家,必须从根本上做起。这个根本是什么呢?就是确信因果报应。如果真正明白了因果的道理,而且又能忠实坚定地信仰奉行,那么世道人心,自然可以挽回。 我认为,全世界的宗教、哲学,都没有佛教精深奥妙,容易行持。今天的人之所以不相信因果报应,主要是受了宋代儒家的影响。宋代的理学家,如程明道、程伊川、朱晦庵 [38] 等,由于他们看过一些佛教的大乘经典,粗略领会一点"全事即理"的意思,又接近过禅宗知识,懂得"法法头头不出一心"的道理。其实他们并没有遍阅诸经论,以及遍参各宗善知识,就片面地窃取佛经的理论来发挥儒教的深奥。但又害怕后人看佛经,知道了他们原来是窃取佛经中的意思,于是就昧着良心,极力排斥佛教。对佛教中精妙的道理无法推翻,就在事实上加以排斥,妄说佛讲的三世因果,六道轮回的事理,是欺骗愚夫愚妇来信奉佛教,实际没有这种事;又说人死之后,身体既然腐烂消灭,灵魂也就飘散了,纵然是有剉、斫、舂、磨等刑罚,将向何处施刑?灵魂既已消散,还令谁去投胎受生?

由于这个缘故,从此就大开了肆无忌惮之门,善没有办法劝化,恶没有办法惩戒。他们说"天"就是理,哪里戴上王冠就可以称皇帝呢?又说鬼神是阴阳二气的本能表现,打雷是阴气与阳气互相搏击发出的声音等等。把真实的道理和事实,认作是空谈,专门以正心诚意作为治国治民之本。岂不知正心诚意,必须从致知格物中来,而他们又把致知说成是用尽我所有的知识,把格物说成是彻底明了天下事物的原理。却不知"物"就是人心中的私欲,由于有了私欲,障蔽了自己原本清净的心,本来具有的真知,就无法显露。由于格除了私欲,本具的真知自然显露。真知显现,自然意诚心正了!

其实,正心诚意,就是一字不识的愚夫愚妇也做得到。但如果说要发挥自己的知识,彻底明了天下事物的原理,就是圣人也做不到。因此可知,此处一错,治世的根本就已经失掉了。又因为说没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一死永灭,不管是行善的人,还是造恶的人,大家都同归于消亡,谁还会去顾及那些空名而正心诚意呢? 这些理学家又说:"有所为而为善即是恶。"这种言论直接是破坏世间善法。为什么这样说呢?蘧伯玉二十岁时,就已经开始省察十九年的过失,五十岁时,仍然在反省四十九年的过失,尽管如此谨慎行持,还不能完全没有过错,这是有所为呢?还是无所为?孔子说:"德行没有修养,学问没有讲习,听到合理的却不能实行,有了不好的地方却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忧虑的"。所以七十岁时,还希望上天增寿数年,用来修学《周易》,而避免大的过错。这是有所为呢?还是无所为?

自从程、朱排斥佛教以后,儒家再也没有人敢说三世因果与六道轮回了。因为谁要是说有因果报应六道轮回,立即就受到攻击,说他不是纯儒,违背先贤。从此以后,凡是知见卑劣的人,都随声附和,排斥佛法;而那些知见高明的人,没有不私下偷看佛经来提高自己,但公开都排斥佛法,以作为死后入乡贤祠、入文庙的资本,因为不是纯儒不得进入乡贤祠和文庙。 在程明道、朱晦庵等人当初的用心,只想使儒教兴旺发达,而不顾佛教的存亡。可是他们这种破除因果、破除轮回的遗毒,发展到今天,已经开始全面爆发,导致了废除经教,废除伦理、废除忠孝、废除道德准则,直接酿成了杀父杀母的罪恶悲剧,怎不悲哀呀!

现在绥远战事甚急,灾祸极惨,我们忠勇的抗日将士,和我们亲爱的同胞,他们有的血肉横飞,亡身丧命;有的家破人亡,流离失所,他们没有饭吃,没有衣穿,饥寒交迫,每说到此,心胆俱碎!

今天早晨,圆瑛法师对我又说到此事,要我劝大家都来发心救济,集腋成裘 [39] ,并不在捐多少,有衣助衣,有钱助钱,功德无量,一定会得善报。要知道,助人就是助己,救人就是救己,因果报应非常明显,毫厘不差。如果自己有灾难,又没有人相助,要是能恳切称念佛菩萨圣号,那么佛菩萨在冥冥之中,也必定会加以护佑。

我是一个贫僧,素来没有积蓄,凡是在家弟子布施的钱,都拿来作印经用。今天挪出一千元,作为救援绥远灾民的倡议。

能够赈济他人的灾难,才能息灭自己的灾难。现在一般女士,都注重穿戴,赶时髦,崇尚奢华,一瓶香水就要三四十元,以至二三百元。何不如将此奢侈品所花费的钱财,改作救助绥远的灾民用呢?还有一种人,专好敛财,生前舍不得使用,希望死后厚葬带于地下,或者是遗留给子孙。岂不知现世有盗墓的危险,有财钱随葬的人,反受其害。如在陕西,就有盗墓的团伙组织,专门干这种掘墓盗财的犯罪勾当。作为儿女来说,既然孝敬父母,怎忍心因厚葬父母,反使他们遭掘墓而枯骨暴露于光天化日之下呢?不如将此巨款用来救济他人,这样做,不论是对亡人还是对自身,都是大有利益的呀!还有一种贫穷的人,虽然有心救助,但力不从心,我认为可以念佛作为救助,这样既能息灭他人的灾难,也能息灭自己的灾难,何乐而不为呢?

沪战时,苏州曹沧洲居士的孙子,依照父亲的安排,从上海到苏州去接他的三叔祖和叔父等人来上海,但他的叔祖及叔父都不愿意去。他只好一个人回去,并且把妻子的珠宝等物缠在腰间,乘坐小火轮回上海。途中忽遇强盗来抢劫,他想跳上岸逃跑,结果落入水中。他随身携带的金银宝珠,可值二三万元,全部送给与他交换衣服的人,自己宣称是一个贫穷的小学教师。假如大强盗知道了他的身份,不知要花多少万元才能换取人质呢!这难道不是钱财带来的祸害吗?

现今的人,只顾贪图眼前便宜,而不能看破,反为钱财吃亏,这样的事例实在太多了,不胜枚举。以前曾有某居士问我挽回灾难的方法,我回答他说:"这是很容易的事,就在于明白因果报应的道理,并认真实行罢了!"果真能发起信心,深信因果,力行善事,将来必定会获得善报。虚伪之心也因此自然消除,心中光明坦荡,任何灾难都会冰雪消融了!

太平天国时,江西有一木材商人袁恭宏,被捉住,捆绑在客厅的柱子上,又将大门加锁,等时间一到就杀掉他。他自己想,今天是必死无疑了,于是恳切称念观世音菩萨圣号,过了很久,竟睡着了。醒来一看,自己在野外荒地之中,抬头仰望,满天繁星闪烁,结果得以逃脱。

因此,我深切地希望大家发起信心,秉承天为大父,地为大母的厚德,抱着一切人都是我的同胞,一切动物我都待以仁慈之心。凡生活在天地间的一切众生,都要爱怜他们、保护他们,更能够用因果报应、念佛求生西方的道理劝化他们。倘若人人都能这样做,那么国家自然得到太平,灾难自然得到息灭。

延伸阅读:

吃素念佛为护国息灾根本

印光大师上海护国息灾法会法语

印光大师:因果报应及家庭教育

 

蒋科学按:印光大师对于宋明理学家由于自私而拨无因果的批驳很到位。宋明理学家的流毒传播甚广,今天许多人以高明自居,厌闻因果报应之说,其实他们不过是捡拾理学家之唾余而已。理学家还知道修身,现在的人又有几个真正有修身的功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4810-613858.html

上一篇:星云大师:护土人人有责 钓鱼岛绝不能让步
下一篇:周五下午讲座:和谐社会中的动物保护与人文关怀
收藏 IP: 166.111.105.*| 热度|

5 陈沐 朱艳芳 骆小红 zzjtcm XY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17 14: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