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学生存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antiscience

博文

我为什么反科学?

已有 4548 次阅读 2009-6-27 09:15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伪科学, 反科学

我为什么反科学?

刘华杰

       我的信箱是antiscience@gmail.com,总有人问啥意义?我说没什么意思,只是好记罢了,我当初是要注册science来着,可惜那“好词儿”被人抢先了。[注1]

       当然,不全是这样。

       我们因为职业分工的不同,对科学技术做二阶(second order)的观察、研究,看一些问题的角度自然不同于一线的科技工作者,经常被若干高调捍卫科学的愤青、愤老指责为“反科学”。

       开始时我们都很在意,尽力解释我们不是这个意思。因为在中国、在全世界,科学差不多都是个好词,是个政治正确(PC)的词。反科学当然代表着非理性、愚昧等等。由反科学,似乎还能引出反文明,反人类等等。谁代表科学,谁似乎就代表了真理。对科学一词的争夺,实际上是现代社会中话语权的争夺。

       指责依然不断。我仔细想了一下,何必在乎名声!反科学究竟是什么意思?难道科学不可以反吗?

       以前我做过若干年的一阶反伪科学工作,接着又做过二阶反伪的工作。伪科学可以反,科学也可以反。反伪科学的理由之一是它有危害,反科学的理由之一也是它有危害。科技太有效了,太厉害了。科技知识一旦发明出来,很难消灭。“致毁知识”对人类、对其他物种是巨大的威胁。没有人可以保证,科技只用于做好事,而不做坏事。而且许多科技从立项开始,就是要干坏事的。许多技术一开始就定位在高效地杀人。更多的科技,首先是为资本家服务,让资本增值,而不是让大多数百姓过得更好。

       因此,在现在,既要反伪科学,也要反科学。

       当然,不是科学中的什么东西都要反,那样做太不可思议了,毕竟科学很坚实、很有用。这正如对于伪科学,也不是什么都要反的,有的太XX,反它等于浪费自己的时间。有的伪科学只是个人玩一玩,理它干什么?有的伪科学比科学更有娱乐价值(同时也没什么危害),留着不也不错吗!

       历史上科学的发展,实际上就是反出来的。当然这是指内容上,是在内部反,一般不允许外部反。科学比任何其他一种亚文化,更重视自我反驳从而进化。

       我要反的一般不是内部内容上的(偶尔也会涉及,这与反伪科学很接近),而是外部反。对有些科技要坚决支持,对有些科技要坚决反对。

       比如,对于涉及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科研,要坚决反对,不管出于什么理由。对于探测个人隐私、干预公民信息访问权的信息技术研发,要坚持反对。对于有利于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则坚决支持。对于搞不清楚后果的,既不支持也不反对。

       说了半天,有人会说,你实际上反对的是技术,而不是科学,因此应当称反技术而非反科学。

       如今科学与技术已经一体化(以前不是这样),科学不纯了。某些科学终究是要变成实用技术的。我说的反科学,包括了反科学和反技术,但都不是全称。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不是越快越好,而是保持某种适当的速度。当前科技发展的速度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掌控其行为之办法的发展速度。速度的不匹配导致全社会风险的增大。克隆人、转基因生物、器官移植等,不是根本不应当发展,而是目前的发展速度太快了。

        一个对科学技术进行二阶研究的人,如果不反点科学,则很难想像他(她)对问题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很难想像他(她)是一位有良知的学者。

       本不想接受“反科学”这个字眼的,是被逼的。也好,把事情说清楚。

       既然这样,就要科学地反科学。

       这不矛盾吗?

       矛盾总是存在的,没办法的。不科学地反,难道还伪科学地反?伪科学地反科学,等于支持科学。除此之外还有“非科学地反”的选项。但我觉得那样反的话没有力量。只有科学地反科学,才鲜明、才有力量、才合乎理性。

       科学地反科学,相当于憧憬一种新科学。

[注1]我还记得,在google上注册antiscience当初是中国社会科学院段伟文先生帮忙的。当时在张家界开一个科技伦理会议,他说google的信箱比较好,刚开始申请注册。他给google发信正式推荐了让我注册。口令还是他帮我想的。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2-240577.html

上一篇:勾勒姆、弗兰肯斯坦与机器人伦理:从玛丽到阿西莫夫
下一篇:野鸭湖:绿头鸭、鸿雁、海棠、小姑娘
收藏 IP: .*| 热度|

5 梁进 曹聪 邹斌 蔣勁松 yinglu

发表评论 评论 (4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7-23 05:2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