力学不倦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ech 读万卷书,参非常道,书在手中,道在心中;行万里路,勘寻常物,路在脚下,物在眼下。https://www.researchgate.net/profile/Li-Qun_Chen

博文

欧美理论力学教材中的运动学

已有 8372 次阅读 2021-1-3 22:56 |个人分类:教学行思|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摘要:本文研究欧美理论力学教材对运动学的处理。通过简述10部法国、英国、德国、俄国和美国著名教材反映运动学教学内容的历史变化。选择有一定代表性的7部美国教材、两部德国教材和一部俄国教材,分析这些教材中点的运动、刚体运动和复合运动的内容。在此基础上讨论这些教材值得参考和借鉴之处。

 

理论力学是高校机械、土木、航空、航天等工程专业的重要基础课。我国称为理论力学的课程,在北美也被称为工程力学。该门课程在俄罗斯和部分东欧国家仍称为理论力学或一般力学,而在西欧两种叫法都有,但工程力学越来越普遍。即使由白俄罗斯高校举办的国际性理论力学竞赛,也称为国际工程力学竞赛。北美工程力学教材包括静力学和动力学两大部分。在动力学(dynamics)中,运动学(kinematics)和动理学(kinetics)交替而非依次展开,分别对应着国内理论力学教材中的运动学和动力学。由于国内的绝大多数教材都把运动学作为相对独立部分,本文专门讨论欧美理论力学教材中对运动学内容的处理。

 

教学体系的形成通常有漫长的演化过程。现在仍大体上沿用的工程力学教学体系,是铁摩辛柯在美国开创,逐渐影响英国和欧洲大陆。本文先通过简述10部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美国著名学者所写教材的相关部分,展示工程力学传统形成之前对运动学的处理。然后以7部典型美国教材、2部德国教材和1部俄国教材为例,说明欧美教材中运动学的内容与体系,并具体分析这些外国教材可供参考借鉴之处。

 

1 早期理论力学教材中的运动学

 

虽然一些具体的运动学问题早有研究,但运动学作为独立学科创立很晚。1834年,物理学家安培(André-Marie Ampère, 1775-1836)发表科学哲学论文,讨论学科分类;他提议,运动学”(法文cinématique) 作为力学的独立部分,只关注运动特性而不考虑产生运动的原因。1835年科里奥利(Gustave Gaspard Coriolis, 1792-1843)在分析转动坐标系的附加动力学效应时,蕴涵着运动学中的加速度合成定理。至此运动学的理论臻于完善。运动学随后的发展主要在机器和机构中的应用。1841年出版的威利斯(Robert Willis)的著作《机构原理(Principles of Mechanism)》建立了机构运动学的的基础。运动学在1875年出版的勒洛(Franz Reuleaux, 1829-1905)的著作《理论运动学(Theoretische Kinematik)》中得到进一步的发展。至此运动学基本发展成为力学的完整分支学科。

 

早期的理论力学教材全貌需要力学史专家发掘才有可能再现,笔者无意在此进行此项工作。重点以武际可先生列举的力学名著1作者为线索,考察出自他们之手的6部理论力学教材,足以代表当时理论力学教材的最高水准。其中德国和美国作者较少,增加了3种德文教材和标志美国工程力学教学传统形成的2部教材。这样有法英俄德美5国的教材,大致反映了早期理论力学教材的全貌。

 

在安培提议之前,教材中都只有静力学和动力学两部分。影响很大的早期教材是泊松(Simeon-Denis Poisson, 1781-1840)的《力学教程》(Traité de Mécanique1811年第一版,1833年第二版)2。该书是100篇重要文献1之一,其中静力学和动力学单独成篇,运动学只涉及点的运动,是动力学的一部分。

 

目前运动学作为一个独立教学部分最早的记录,是在1836年至1839年间,彭赛列(Jean-Victor Poncelet, 1788-1867)在巴黎综合工科学校讲授力学3。笔者所见最早的运动学为力学独立部分是1888年出版的汤姆逊(Sir William Thomson, 1824-1907)和台特(Peter Guthrie Tait, 1831-1901)的专著《自然哲学专论》4。该书是100篇重要文献1之一,其中第一章为运动学,包括点的运动和刚体运动。但该书是专著而不是教材,1872年两位作者也出版了力学教材《自然哲学基础》5。该书第一章为运动学,只叙述点的运动。对点的曲线运动引入了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并分析了匀加速运动;也引入了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概念,但没有采用刚体模型,而是用动点与固定点连线的方式;用几何的方法讨论了简谐运动及其叠加;具体讨论的旋轮线等多种动点轨迹;最后通过例子解释了自由度和约束的概念。值得一提的是,该书作者认为力学(mechanics)是误用,应该叫动力学(dynamics)。按牛顿的本意,力学是关于机器的科学及其制造的艺术(the Science of Machines, and the art of making them)。而现在所称的动力学为动理学(kinetics)。这种说法对英美的教材有一定影响。

 

1893年开始出版阿培尔(Paul Appell, 1855-1930)的多卷专著《理性力学专论》对力学教学也有广泛深远的影响6,该书是100篇重要文献1之一,1953年第67。通常认为前两卷是理论力学教材。其中运动学单独列为一章,但只包括点的运动。刚体运动仍然穿插在动力学相关部分之前。运动学部分除了点的运动外,用几何方法建立了一般的速度合成定理,用解析方法建立了加速度合成定理,分别引入了牵连速度(vitesse d’entrainment, 57)和牵连加速度(accélération d’entrainment, 72)的概念,这也是目前国内教材仍使用的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下标e的由来。该书前两卷在1911年就有俄文译本,刘延柱教授曾将该书1960年的俄文重译本赠送笔者。

 

1897年,100篇重要文献1之一的《弹性的数学理论专论(A Treatise on Mathematical Theory of Elasticity)》作者乐甫(Augustus Edward Hough Love, 1863-1940)出版了教材《理论力学:有应用和许多例子的动力学引论》,1921年出版第38。该书开篇的运动学讲点的运动,包括相对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合成。在刚体平面运动部分在动力学分析之前先讲了运动学,包括用基点法计算速度和加速度,也提到瞬心法。在讨论刚体系统运动是,简介了转动系的运动合成,但只限于平面的情形。

 

1912年,哈默(Georg Karl Wilhelm Hamel, 1877-1954)出版了教材《力学基础》,1965年重印9。该书内容丰富,有660余页,分成基础、静力学和一般力学三部分。基础部分第一章为运动学,有速度和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也涉及质量等动力学动力学基本概念。一般力学包括运动学和动力学,有平面运动的速度和加速度分析,还讨论了矢量的绝对变化和相对变化。

 

1912年和1914年,100篇重要文献1之一的《水动力学(Hydrodynamics)》作者兰姆(Horace Lamb, 1849-1934)分别出版了教材《静力学》10和《动力学》11。《静力学》包括刚体平面运动的基础知识,用定轴转动表示刚体运动,引入瞬心概念。在静力学部分讲运动学内容,是少见的安排。《动力学》有点的直线运动和平面曲线运动,平面曲线运动中用矢量表示了两点的相对速度,还推导了切向和法向加速度。平面运动主要讲动力学,运动学只是提到刚体平面运动可以分解为彼此独立移动和转动。

 

茹科夫斯基(Николай Егорович Жуковский, 1847-1921)建立二维机翼升力理论的论文是100篇重要文献1之一。他不仅被誉为俄罗斯航空之父,也是俄罗斯力学教育的开拓者。茹科夫斯基1886年至1920年在莫斯科大学讲理论力学的讲义被整理出版为《理论力学》,该书1952年第二版有汉译本12。运动学独立成篇,为全书第一篇,包括点的运动、合成运动、不变体系(刚体) 运动、刚体运动合成、解析方法在刚体运动中应用。其中刚体运动包括平动、定轴转动、平面运动、定点运动和一般运动。这个教学体系基本上就是对中国有很大影响的苏联理论力学教学体系。只是茹科夫斯基更强调几何方法,最后一章才是解析方法的应用,包括一般情形的加速度合成定理的证明。需要指出的是,虽然上世纪五十年代大量翻译俄文理论力学教材并在此基础上形成我国的理论力学教学传统,但对俄罗斯早期理论力学教材知之不多。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已有俄文理论力学教材并译成德文,第一卷为运动学,第二卷为静力学和动力学。100篇重要文献1之一的《运动的一般稳定性》作者李雅普诺夫(Алекса́ндр Миха́йлович Ляпуно́в, 1857-1981)1885年至1890年期间的讲稿在1982年整理出版为《理论力学讲义》。

 

物理学大师普朗克的理论物理导论系列的第一卷为《一般力学引论》13,是非常简明的理论力学教材,只有220余页。全书分为质点和质点系两部分,后者包括刚体的静力学和动力学,但没有运动学。运动学只有点的运动,也讨论了相对运动。动点在定系的坐标由动系坐标轴的方向余弦和动点在动系坐标确定,直接计算一阶导数和二阶导数,就得到绝对和相对速度加速度之间关系。

 

1935年,尼尔森(Jakob Nielsen)出版教材《基础力学讲义》,1983年重印14。该书分两部分,第一部分是静力学和运动学,第二部分是动力学。运动学包括速度和加速度、刚体运动和相对运动三章。后两章之间插入约束和虚功原理两章,所以运动学与静力学穿插进行。刚体运动包括定轴转动和平移,也特例平面运动的特例。相对运动部分较为深入,推导了不同坐标系矢量导数的关系。在一般情形下证明了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在矢量计算推导的基础上,引入了牵连(führungs, 接近于英文transport)速度和加速度,这是德文教材中普遍采用的词语。

 

1937年,铁摩辛柯 (Stephen Prokofievitch Timoshenko, 1878-1972)和杨(Donovan Harold Young, 1904-1980)的《工程力学:动力学》出版,该书对美国工程力学教材体系的形成有重要影响,其最新版本是1956年的第四版15,随后也多次重印。该书按照直线和曲线运动、刚体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以及相对运动次序展开,每部分先运动学后动力学。运动学的处理突出解析方法。平面运动的速度关系和加速度关系都是用坐标关系求导建立,然后写成矢量形式。速度和加速度合成定理都限于动系平面运动的情形,也是由坐标关系求导建立。然后把坐标表达式写为矢量形式,分析各个矢量的物理意义。在相对运动分析中引入了牵连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分别称为基础(base)速度和加速度。

 

1948年,邓哈托(Jacob Pieter Den Hartog, 1901-1989)的《力学》出版, 1961年再版16。该书或多或少体现了铁摩辛柯之前美国理论力学教学的风格,强调几何分析,重视具体机构的研究。该书点的运动、刚体平面运动、相对运动穿插在相应的动力学之前。刚体平面运动分析基于转动和移动的分解,处理加速度关系时非常繁琐。相对运动用矢量讨论建立速度合成定理和动系平动时的加速度合成定理,动系转动时只讨论特例。该书把牵连速度和加速度称为载运(vehicle)速度和加速度。

 

从上述名家教材的览要可知,经过百余年发展,运动学在理论力学或工程力学中的内容已经与现在基本一致。主要内容是点的运动、刚体平移、定轴转动和平面运动以及点的复合运动。处理方式有与动力学穿插和运动学独立成篇两种,也有比较罕见的运动学与静力学交替展开,前两种方式分别被北美和苏俄中国沿用发展。

 

2 当代欧美教材运动学主要内容

 

作为众多工程专业的技术基础课,工程力学有人数众多的学生修习。动力学的教材不完全统计也有百余种之多。本文参照分析静力学教材时的考虑17,美国教材选择7种。其中有3部多次重版而被广泛采用的教材,初版于1951年的梅里亚姆(James L. Meriam, 1917-2000)和克雷格(L. Glenn Kraige)的《工程力学:动力学》第818,初版于1962年的比尔(Ferdinand P. Beer, 1915–2003)和约翰斯顿(E Russell Johnston Jr., 1925-2010)《工程师的矢量力学:动力学》第1119,初版于1974年的希伯勒(Russell C. Hibbeler)《工程力学:静力学》第1420;有两部出版较晚但也有再版并在国内有汉译本或者影印本的学教材,初版于1977年的金斯伯格(Jerry H. Ginsberg)和杰里(Joseph Genin, 1921-2013)《动力学》的第221(该书由金斯伯格教授赠送笔者),初版于1999年的皮特尔(Andrew Pytel)和基乌萨拉斯(Jaan Kiusalaas)《工程力学:动力学》第422。还有两种特色突出的教材,初版于1999年的苏塔斯-里特尔(Robert W. Soutas-Little)和英曼(Daniel J. Inman)《工程力学:静力学》231994年首次上网公开的鲁纳(Andy Ruina)和鲁德拉(Rudra Pratap)《静力学与动力学导论》的2015年网络公开版24。欧洲教材选德国教材两种,俄国教材一种。德文教材为初版于1973年的马格努斯(Kurt Magnus, 1912-2003)和马勒-斯莱尼(Hans Heinrich Müller-Slany)的《工程力学基础》第725,以及初版于1990年格楼斯(Dietmar Gross)等的《工程力学3:动力学》英文版26,基本上对应德文版第11版,德文版是广泛被采用的教材。该书合作者的5位教授,前四位分别是德国达姆施塔特工业大学、杜伊斯堡-埃森大学教授,第五位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因此该书是德国美国教授合作的产物。俄文教材是初版于1990年的马尔契夫(Анатолий Павлович Макив, 1942-)《理论力学》第3版汉译本27。这些教材,大体上可以代表当代欧美教材。

 

总体上,美国教材18-24包括美国教授参与的德国教材26,运动学都不是单独成篇,而是与动力学穿插展开。这些教材的运动学教学内容展开次序基本相同18-20,22,23,26,包括点的运动、刚体(平面和空间)运动和相对运动,有些运动学各部分在相应的点、平面运动刚体、空间运动刚体和相对运动的动力学之前18,20,22,其它的刚体的平面和空间运动在同一章19,23,26。也有教材21不讲刚体空间运动学,只是在相对运动中稍微涉及,但讲了空间运动刚体的动力学。个别教材把刚体的空间运动留给后续课程24,在点的运动知识之后,先讲刚体平面运动,随后专章阐述应用时变基矢量的运动学,包括极坐标和自然轴系,旋转坐标系,平面机构运动学等。德国教材25和俄国教材27运动学集中在一章或者一部分,按照点的运动、刚体运动和复合运动顺序展开。为便于国内同行教学时参考,以下按照国内教材的知识模块总结,包括点的运动,刚体平面运动、刚体空间运动和复合运动。

 

点的运动部分,所有教材18-27都以单点运动为主,也涉及点系的运动。就具体内容而言,美国教材18-24和德国教材26专门讲直线运动,侧重微积分的应用。曲线运动包括运动的矢量描述18-27及其在不同坐标系中的投影,坐标系包括直角坐标18-27、极坐标18-27、自然轴系18-27、柱坐标18-24,26,27和球坐标18-24,27。自然轴系主要讨论平面情形18-27,也简要介绍空间推广19-22,24-27,个别教材对空间情形的处理比较详细,而且系统地阐述了弧坐标的应用23。点系的运动包括相对于平动坐标系中的运动而引入相对速度的概念18-23,以及以缆绳和滑轮系统为例说明受约束点系 18-22,24,也有较为一般的自由度讨论23,25,27。就内容安排而言,多数先讲点的直线运动,再讲曲线运动18-20,24,27,个别教材还区分平面和空间的曲线运动18,27;有些是直接讲点的空间运动21;还有些是运动学与动力学高度整合,分别按照直角坐标或曲线坐标描述的运动学和动力学22;或者分别按照直线上或曲线上点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展开24

 

刚体平面运动是美国教材18-24的独立部分,在欧洲教材25-27中作为刚体空间运动的特例。美国教材18-24的刚体平面运动包括平面平动、定轴转动和一般平面运动,以后者为重点。平动通常只是提及概念18,20-22。定轴转动有角速度和角加速度的定义和矢量表示,以及矢量和投影形式的速度和加速度分布18,20-22。有些教材直接研究空间的平动和定轴转动19,23。一般平面运动部分包括直接求导数的方法计算速度加速度18-20,22-24、基点法速度公式18-24、瞬心的概念和确定18-24以及瞬心的本体和空间轨迹18,21,基点法加速度公式18-24。直接计算导数的方法在给教材中名称不同,如绝对运动分析18,20、带参数的平面运动分析19,23、约束方法22和瞬时运动学24。有些教材还简要介绍了刚体系的运动学23,详细地分析了滚动和滑动相关的运动学问题并包括非完整约束等高级课题24

 

作为初级力学课程,美国刚体空间运动讲得都比较简略,但处理方式不尽相同。有些教材从空间平动18,19,23和空间定轴18,19,23转动开始,然后是定点运动的有限转动18,20、瞬时轴及其空间锥面和本体锥面18-20、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18-20和角速度合成19,最后是一般空间运动刚体上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关系18-20。也有直接讲刚体的一般空间运动,从刚体上两点相对速度和加速度分析入手,得到这两点绝对速度的关系22,23;简介瞬时轴及其空间和本体锥面22;讨论了空间运动刚体受到的约束,将刚体定点运动作为一种受约束运动,较详细地讨论瞬时轴并应用于解题23。也有作者认为工程力学这种初等课程中不必讲刚体空间运动24。德国教材25从刚体一般运动为平移和转动的合成为出发点,着重讨论平面运动和定点运动两种特殊情形,并引入欧拉角描述刚体空间运动。德国教材26直接讲空间运动,按平动、定轴转动和一般运动展开,但在讲一般运动时先分析平面的情形也提到空间运动,特别突出了用瞬时转动轴的分析方法。俄国教材27以高度浓缩的方式完整呈现刚体空间运动的基本内容,把平移和转动的合成抽象为矢量-矩阵描述,引入了欧拉角,证明了定点运动可以用定轴运动实现,引入角速度矢量构建了刚体上不同点的速度和加速度关系,讨论了定轴转动、定点运动和平面运动的特例,最后说明了两种运动学不变量。

 

复合运动的内容在美国教材中穿插在点的运动和刚体运动中,前者其实是动系平动的情形,后者就是动系有转动的情形。动系平动时的相对速度和相对加速度分析,多数美国教材18-21,23在点的运动部分处理,也有教材22在质点系统动力学部分讲,还有教材24只限于直线运动的情形。动系有转动的相对运动在所有美国教材中都有涉及。多数教材在刚体平面运动部分阐述,包括动坐标系中矢量求导18,19,22、速度合成公式和加速度合成公式18-20,22。有些教材18-20在讲过刚体空间运动之后又重新讨论速度和加速度合成公式,还补讲转动系中的相对导数20。有的教材21把动参考系中的运动学列为与点的运动和刚体平面运动并列的模块,内容与前述类似,但可以处理空间问题。教材23直接在空间运动的参考系内研究速度合成与加速度合成。教材24专门讨论了旋转参考系,导出一般的速度合成公式,并用这些公式研究了平面机构的运动学。德国教材25基于相对导数概念导出一般的速度合成和加速度合成关系式,通过分析公式中各项引入三种速度和四种加速度的概念。美国教材都不提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的概念,也不引入牵连点的概念。德国教材26按动系仅做平动和同时做平动转动两种情形推导了速度合成公式和加速度合成公式。有转动时也没有引入相对导数的概念而是通过推导动系基矢量导数得出结论。俄国教材27对于一般运动动系证明了速度合成定理和加速度合成定理,还讨论了刚体合成运动。

 

以上归纳分析表明,尽管国外特别是美国教材与国内教材的教学体系不同,但运动学的核心知识点相同。有差别的只是些提高引申内容,这些在国内教材中也不尽相同。

 

3 国外教材运动学部分可参考借鉴之处

 

国外教材的运动学部分的体系、方法和一些具体的处理可以供国内教材建设和课堂教学参考借鉴。

 

教学体系方面,首先是运动学是否独立成篇。德国教材25和俄国教材27与绝大多数国内教材类似,运动学单独成篇。这样的优点是知识体系完整,运动学内部各知识点连贯性强,便于不同运动分析方法间的比较。美国教材18-24和德国教材26都是把运动学穿插在动力学中,这样的主要优点运动学与动力学衔接密切,便于通过在动力学中的应用及时巩固运动学知识;也可以把相对运动分析等难点留在动力学最后,便于学生掌握。

 

教学体系还体系在运动学内部教学内容的顺序。所讨论的国外教材18-27都是按照点的运动、刚体运动和复合运动的顺序展开,不同的是美国教材18-24在点的运动时也涉及这个问题。这种顺序的突出优点是教学坡度小,两点之间的相对运动比较直观;而刚体平面运动是运动学的重要内容,认真学过的学生再学习复合运动时更容易理解;同时,也有一定学习弹性,确实难以掌握复合运动的学生,用点和刚体运动的知识足以求解运动学常见的题目。缺点是从知识的完整性角度看这样处理复合运动有些零散。国内教材多数把复合运动安排在刚体运动之前,近年来这一情况有所改变。顺便一提,如果静力学和运动学独立成篇,运动学与静力学顺序在教学中没有特别实质性的差别。静力学先讲的好处是需要微积分较少,运动学先讲的好处是与物理差别明显容易引起学生重视。

 

与所有的早期理论力学教材5,6-16截然不同,当代的理论力学教材18-27系统地采用了矢量记号,尤其在运动学中。矢量表示在理论上便于与解析运算结合。公式推导用矢量,自然轴系坐标、极坐标系单位矢量导数的计算,都是写出直角坐标系投影后求导计算,而只有个别教材23同时用几何方法说明。相对速度/加速度与绝对速度/加速度的关系也都是通过不同坐标系中位置矢量的关系求导建立,这样既直接又严谨,完全摒弃了早期教材12,16那种基于绝对、相对和牵连速度/加速度概念的几何推导。在具体解题中也采用矢量运算,多数情形是用矢量的直角坐标投影表示。矢量的全面采用不仅与矢量记号程式化程度高便于算法实现等优点有关,也与学生数学训练中传统的几何内容比过去大为减少有关,过去认为通俗直观的几何推导在对现在学生而言比矢量运算更难以接受。

 

美国教材在教学内容处理方面力求通俗易接受。复合运动的教学处理体现了全方位通俗化的努力。首先,内容的名称为相对运动,与复合运动相比更为具体,因为相对运动在动坐标系中真实存在,可以观测可以测量;从科学严谨性的角度,称为复合运动更恰当,因为最后结果是相对速度/加速度与绝对速度/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其次,把相对运动分析分成动系做平动和有转动两部分,有些教材后者还进一步分为平面和空间情形,由易到难,坡度较小。第三,统一采用矢量运算包括求导的方式处理,虽然推导有些繁复,但思路直接,而且与运动学整个处理方式协调一致。最后,避免引入非不可或缺的概念,没有牵连运动、牵连点、牵连速度和牵连加速度这些概念;只是在推导出速度关系和加速度关系后,说明相对速度和加速度均为零时,绝对速度或加速度就是动系上与动点重合点的速度和加速度,作为一种物理解释。这样处理后,复合运动这个难点变得相对容易掌握。

 

教材不仅需要完整准确阐述科学内容的,也要便于学生学习参考。因此教材内容要便于接受。美国教材18-24这方面尤其突出,非常注意对学生学习的激励、引导和帮助。这体现在习题例题的选择安排,以及书外辅导材料等;也体现在算法程序和配套软件等。这两方面本质上与相应的静力学教材类似,笔者在分析静力学教材时17有所讨论,就不在此赘述了。德国和俄国教材没有习题,只有少量说明性例题,没有示范性例题。因此,德国教材25,27需要配备专门的例题和习题集,而俄国教材26可配合通用的习题集28

 

总之,美国教材和德国俄国教材在教学处理方面侧重似乎不同。美国教材强调通俗易懂和使用方便,教学坡度比较小,教材内容丰富。德国教材和俄国教材更强调知识完整和传授高效,论述比较简洁篇幅非常精炼。国内教材大体上介于两者之间。因此在普及方面可以多借鉴美国教材,在提高方面可以多借鉴德国俄国教材。

 

4 结束语

 

本文分析了欧美理论力学教材中运动学部分的教学处理。首先通过概述10部欧美著名教材考察运动学教学内容的历史变化。然后分析10部当代理论力学教材中运动学主要内容。最后讨论这些外国教材可供参考借鉴之处。

 

参考文献

 

1            武际可. 1920年以前力学发展史上的100篇重要文献. 力学与实践, 2006, 28(3) : 85-91(原文无英文).

2            梅凤翔. 关于Poisson的《力学教程》. 力学与实践, 2016, 38(2) : 172-176.

Mei Fengxiang. On Poission’s “Traité de Mécanique”.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2016, 38(2) : 172-176 (in Chinese).

3            朱照宣. 彭赛列. 《中国大百科全书·力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1985) : 379(原文无英文).

4            Thomson W, Tait PG. Treatise on Natural Philosophy.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888.

5            Thomson W, Tait PG. Elements of Natural Philosophy (digitally printed version).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0.

6            梅凤翔. 关于Appell的理论力学, 力学与实践, 2010, 32(3) : 111-112(原文无英文).

7            Appell P. Traité de Mécanique Rationnelle (Sixieme Editiion). Paris : Gauthier-Villars, 1953.

8            Love AEH. Theoretical Mechanics, an Introductory Treatise on the Principles of Dynamics with Applications and Numerous Examples (3rd ed.).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21.

9            Hamel G. Elementare Mechanik (Nachdruck der ersten Auflage von 1912). Stuttgart: B.G. Teubner Verlagsgesellschaft, 1965.

10        Lamb H.  Statics Including Hydrostatics and the Elements of the theory of Elasticity. Cambrid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2.

11        Lamb H.  Dynamics. Cambridg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14.

12        茹科夫斯基 H E (佘守宪,张理京译). 理论力学(上、下册).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56(原文无英文).

13        Planck M. Einführung in die Allgemeine Mechanik. Leipzig: Veriag von S. Hirzel, 1920.

14        Nielsen J. Vorlesungen über Elementare Mechanik. Berlin: Springer, 1983

15        Timoshenko S, Young DH. Engineering Mechanics: Dynamics (4th ed.). Boston: McGraw-Hill, 1937; 1940; 1951; 1956.

16        Den Hartog JP. Mechanics (2nd ed.). Dover Publications, 1961.

17        陈立群. 美国静力学教材分析.力学与实践, 2019, 41(2): 196-201.

Chen Liqun. Review on American textbooks of statics. Mechanics in Engineering, 2019, 41(2): 196-201 (in Chinese).

18        Meriam JL, Karige LG. Engineering Mechanics: Dynamics (8th ed.).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2015.

19        Beer FP, Johnston ER. Vector Mechanics for Engineers: Dynamics (11th ed.). Boston: MeGraw-Hill, 2015.

20        Hibbeler RC. Engineering Mechanics: Dynamics (14th ed.). Hoboken: Pearson, 2015.

21        Ginsberg JH, Genin J. Dynamics (2nd ed.). Boston:PWS Pub, 1995. 1-432.

22        Pytel A, Kiusalaas J. Engineering Mechanics: Dynamics (4nd ed.). Stamford: Cengage Learning, 2016.

23        Soutas-Little RW, Inman DJ. Engineering Mechanics: Dynamics. Prentice Hall, 1999.

24        Ruina A, Rudra P. Introduction to Statics and Dynamics. 2015.

25        Magnus K, Müller-Slany HH. Grundlagen der Technischen Mechanik (7 Auf.). Springer, 2005

26        Gross D, Hauger W, Schroeder J, Wall WA, Govindjee S. Engineering Mechanics 3: Dynamics, Springer, 2011

27        马尔契夫 А П(李俊峰译) . 理论力学(3).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6

Markeyev A P (translated by Li Junfeng). Theoretical Mechanics (3rd ed.).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06.

28        密歇尔斯基 И В (李俊峰译) . 理论力学习题集(50).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3 (in Chinese).

Mescherskiy I V (translated by Li Junfeng). Problems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50th ed.). Beijing: Higher Education Press, 2013 (in Chinese).

 

 

Kinematics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Textbooks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Abstract  The investigation focuses on pedagogical treatments on kinematics in European and American textbooks of theoretical mechanics. The historical evolution of teaching materials of kinematics is revealed via surveying 10 French, English,Germany, Russian, and American distinguished textbooks written by the masters of mechanics. The contents of motion of points, motion of rigid-bodies, and composite motions are analyzed for 7 American textbooks, 2Germanytextbooks and a Russian textbook. Based on the analysis, a few features are highlighted for possible references.

 

发表于:力学与实践, 2020, 42(6): 771-777 (PDF下载, 网页版, 公众号版)

 

附记:这是第一篇先有会议报告后有期刊稿件的教学文章。最初是讨论相对运动的处理,《欧美工程力学教材对相对运动的处理及借鉴》。然后扩展为整个运动学的讨论,《欧美力学教材对运动学的处理及其借鉴》。整理投稿时有补充。该文素材还有进一步丰富的可能,特别是苏俄教材。稳定性理论的大师级人物契塔耶夫的《理论力学》教材有英译本,另外还有最早的俄文理论力学教材有德译本。现代的德国和俄国教材更是薄弱。就算可以多找到些教材读,也确实不知道那些最有代表性。已经说过静力学,《美国静力学教材分析》,虽然没有涉及欧洲教材。现在说了运动学。以后可能的话,还要说说动力学,那时希望掌握更多教材。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20220-1265550.html

上一篇:名作过眼:莫奈的油画
下一篇:明月本无心,行人自回首----2010年
收藏 IP: 101.80.97.*| 热度|

2 王善勇 王安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8:0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