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乐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King3

博文

“破四维”背景下的学科评估审视 精选

已有 13038 次阅读 2020-8-1 19:01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大学教育强调的是特色和差异化。对于同一学科和同一专业,各个学校应该办出特色。这应该是大学教育的一个基本的理念。也应该是大学生存的基本前提,是促进学科发展的基本要求。作为评估,首先必须明白的是,所有的评估是对学科发展的后评估,起到对于各大学对学科发展的贡献,对科学发展的贡献,这应该是评估的真谛所在。学科评估不应该是导向性的,也即不应该是前置评估。因为,评估机构并不具备专业领域发展方向的专业准备和判断能力,将评估前置会强化行政化干涉,容易产生硬指标的考核,从而导致对复杂的学术评价简单化,进而导致学术问题推动学科发展沦落为简单化的行政管理,从而损害学科发展。

    基于上述部分原因,国际上的学科评估都为第三方评价,评价结果的认同程度和范围也不尽一样。学科评估并不会对学术发展造成影响,但是对于学校的发展起到参考作用。遗憾的是,我国前几次的学科评估,在对评估结果缺少学术审美性评价,也即,很少对学科评估的效果进行评估。学科评估实际上对国家教育政策和行政指令的简单量化,导致了高校从事科学研究的功利性,科研的目的并没有很好的聚焦国家需求,科学问题,关键技术,而是冲着表现度和量化度而做。当发现这些简单量化指标和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不适应时,并不具备学术评价能力和对学科不理解的所谓“专业”评价机构不知所措,下一轮的学科评估不知道如何设计了。

   问题很简单,学术评价本身就是一个 难题,没有一个很好的破解办法,这也是导致学术不端,学术共同体内话语共同的困难,科研机构权力审美代替学术评价的先天缺陷。作为学科评价机构,他们几乎不做专业评估的研究工作,只是简单的将行政指令按照自己的理解设计成普通公众喜闻乐见的指标,结果把复杂的、困难的、严肃的学术评价工作变成了一场行政者喜欢的狂欢——这样管理变得简单了——资金分配(尽管评价机构一再声称和资金投入无关,而各校从政府部门拿到的钱就是以此为前提的)——招生——人员配备等一系列的工作都简单,有根据了。

   一个例子是,大学课堂本来应该使用的是参考教材,而非统一教材,但是我们却做了“规划教材”,变相指定教材,因为学科评估的一个指标是编写了多少“规划教材”,而“规划教材”五年才评一次,赶不上就要少分。而规划本身是从行政计划而来。

   另外一个缺陷是,否认了文化多元化之美。本来,科技是承载在文化之上的,各地,尤其南北方文化存在差异,这也是各校人才多样化,培养的人才性格化的好事,可以对同一学术观点多方位考查,从而引起争鸣,结果是一把尺子度量不同地域和学校的同一专业——这对管理人员来说似乎是天经地义的。但对学科发展却是灾难性的。

    目前科研的另一困境是,无人潜心去做一件事,不问是否解决了科学问题,只是看一些指标和表现度。奖项过多,人才项目过滥。似乎离开人才项目就不知道资金往哪里投。而人才项目也不知道是评成果评未来设想,反正是大同行;科技项目的设计和评审也是大同行,由于并不掌握每个方向的发展态势,加上学术评价总是那现有知识评价没有出现过的新知识,专家的选定过分强调回避,导致人才项目和科技项目过度包装。

    目前一些领域内的中美脱钩,再次表明我们的科研走入了困境或者说进入了歧路,这个从第四次的学科评估就可以清楚看到了其弊端。一些学科虽然为国家急需,但不能发SCI;一些小学科从事的人员就少,肯定进不了高引;一些交叉的期刊,引用率高,但学术价值较小等等。作为主管部门的学术评价更是不可取。每次学科评估的内容和指标变动过大,但不说明是上次错了,还是这次错了,一次导向错误,下届评估推倒重来,高校急急忙忙跟着跑,重新准备原来没有的,不管管理者或者基层教师,肯定是疲于奔命,和前几次一样,只有作假过关。长此以往,会导致高校从管理者到基层教师的劳作疲劳,也将造假、说假、制假的风气变成习俗,学术不端会变得更为隐蔽和普遍。

     总之,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需要的是潜心和静心,狂欢式的、贴喜报式的“成果”必然是假的,至少是令人怀疑的,会造成发展失稳和变态。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6144-1244587.html

上一篇:线上课程是未来的主要授课形式
下一篇:学科评估的使命和归宿
收藏 IP: 210.26.114.*| 热度|

43 梁洪泽 檀成龙 吕建华 陈兵 杨正瓴 黄永义 武夷山 许培扬 王安良 冯大诚 雷宏江 袁有录 罗栋梁 丁克强 马军 姜春林 任胜利 张士宏 卜令泽 林近山 陈南晖 褚海亮 胡大伟 陈明义 晏成和 史仍飞 曾荣昌 范会勇 王明 王喆 吴嗣泽 曾杰 孙颉 王庆浩 李明阳 杨辉 李陶 徐绍辉 季丹 郑强 黄玉源 韦四江 郁志勇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4 10:3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