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庭磨难和我们的网络家园
我们这个家庭,聚少离多,却以儿子为中心凝聚起来。他一岁四个月的时候,我们把他送回老家,他奶奶带了他一年多,两岁四个月,我们把他接回来,四岁十一个月时,我来上海读研究生,他爸爸独自带他,八岁时,我毕业到上海找到工作,他和他爸爸一起来上海。十一岁时,他爸爸回山西,他和我相依为命,在繁华的上海过着因为房价居高不下而困顿不堪的生活。
所以,自小,他就对分离有着很深刻的体会。还记得第一次和他分离,只有短短的三天时间。我回老家看父母,把他放在他爷爷奶奶家。回来后,他和我寸步不离。我还记得当时下了一层薄雪,我到院子里上厕所,他就扒在门缝中朝外望,看到我从厕所里出来,他掀开门帘就望外冲,那时候他还走不稳,从房子里出来到院子里有个小土坡,他跄跄踉踉滑到了,但还是往我这边滚,我扶起他,眼泪潸然而下。但还是狠狠心,把他留下了。我不知道那之后,他幼小的心灵经过怎么的痛,但那时候他老病,实在需要老人精心照料他。此后的一年里,我们每个月回去看他一次,从那时候起,他就积累起很多有关分离、思念和等待的经验。他对对面山脚下开过来的火车有着特别的感觉,因为妈妈会乘着火车来;等我走了,他会对着我留下来的东西,叫妈妈;每次我回家,都会带他到山里转转,他如沐春风般表情,和着山风,至今依然突兀在北方光秃秃的山峰之上,无言地诉说着他和母亲在一起的幸福……
我始终认为,家庭是决定孩子成长的最终决定力量。很显然,一个支离破碎的家庭,肯定不可能培养出一个健康而又乐观向上的孩子。因为生活的压力,因为压力下我们依然向往和追求着美好的生活,所以,我们常常不得不分离,但空间的距离并不能阻隔家所固有的亲情,反而因为距离,因为距离而产生抗争让我们这个家庭凝聚起一种别样的力量。尤其是去年,老公在上海的单位没有和他续约,他没有再在上海找单位,回山西了。这意味着我们这个家庭团聚的希望彻底地化为泡影,我非常理解在上海谋生那种仰人鼻息、小心翼翼地生活着的艰难和无助,非常理解怎么努力也讨好不了的种种艰辛,非常理解应对这种挑战所需要的力量和勇气,所以,我也理解老公的选择。但无疑,老公的胆怯和退缩,使我们这个家庭面临更大的挑战,他将整个家庭的压力都放在了我身上,不仅如此,还更加加重了——以前,孩子跟他办居住证,享受居民待遇,起码的受教育权利是有的。他的怯懦同时也剥夺了孩子在上海受教育的权利,这让我觉得这个婚姻让我的负担更沉重。很显然,如果没有婚姻,孩子就只有我这一个亲人了,上海就实在没有理由不给孩子户口。而要维持这个婚姻,我就不得不给孩子寻找在上海接受教育的空间,而我面对的又是一个极其不合理的户籍和教育制度,其中的难度可想而知!(因为房子,上海很多人连婚都结不起,连爱都没有地方寄托,我真的不明白这个城市还有什么好的!而有个上海人,竟然给我说,你讨饭也要呆在上海,一个地方之所以美好,是因为你可以体面而又尊严地活着,而不是因为你可以像个乞丐一样活着啊)
但孩子需要这个家。老公也需要。在上海生活了三年,老公所有的信心都已经泯灭殆尽,只有这个家,是他最后的凭依了。他走得时候,留下自己的一些东西,似乎觉得这样,家里还有自己的位置一样。然而,一间小屋子,实在太过拥挤,我就和儿子商量把他爸爸的书卖了。儿子坚决不允许,我看到他弯下腰,搬起他爸爸留下的一箱子书,吃力地走到阳台上,在已经插不下脚的角落里,给这些书找了个地方,安置下来,就好像爸爸依然在这个家里生活着……
我还能说什么!父亲,即使是怯懦的父亲,对孩子都很重要。我没有任何理由剥夺他有父亲的权利!何况,有一段时间,这个父亲还曾经给过他莫大的支持。孩子在老家的时候,老公带学生回老家实习,带了他一个月,然后带他回来。初回来的时候,孩子不要我,就要老公,弄得老公工作都没有办法进行,只好等晚上哄他睡着了,再去做。那时候住在学校的教师宿舍里,一进两屋,那个屋里还住着一户人家,所以,晚上得锁门。但给他开门的话,又影响我们睡觉,索性就让他走得时候从外面把门锁住,自己开门进来。但半夜里孩子醒来,不见了爸爸,狠命地哭,我又哄不住孩子,只能从窗户里跳出去,把他爸爸叫回来……父亲,曾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人啊。
所以,即使生活再艰难,艰难一千倍,一万倍,我们都没有必要用家庭来作为代价来换取。距离所分隔的只能是空间,不能阻隔家所固有的亲情。家,是我们在这个艰难的社会上,最后的凭依了啊。
“泉儿,写博客吧,告诉你爸爸你的生活里发生了些什么,告诉你爸爸,他至少还有你,还有家。也许这是鼓起他生活的勇气的唯一方式了。”孩子答应了,并开始写起来了。他的博客地址是:http://xiaoquaner.blogbus.com。你可以看到,大半年了,除了孩子爸爸在家的日子,还有少数特别的日子,他天天在写……或许他的文字不是很流利,观察也不是很到位,错别字还很多,但一个大人养一个博客,已经不容易,遑论一个十岁刚出头的孩子?一个十多岁的孩子,为了给自己失去信心的父亲以亲情的鼓励,以家庭的温暖,坚持不懈地记录着自己成长中的故事,以自己十岁的还不够强壮的臂膀替自己的父亲承担起维护一个家庭的责任,作为母亲,我有什么理由不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有什么理由不相信他可以克服一切困难,走向成功?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5 1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