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我经历过的升学考试(上)

已有 3935 次阅读 2021-6-30 16:11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升学考试,顾名思义,就是从低一级的学校,进入高一级的学校学习,必须要经过的考试。高一级的学校通过升学考试,考察拟来校学习学生的知识基础,选取新生。这样,考生的升学考试成绩,就成为能否入选和录取的主要依据。

一个人读书,从小学读到中学,再读到大学,至少要经过小学升中学(小升初)、初中升高中(中考)和高中升大学(高考)这三次升学考试。

在我的求学岁月里,我就读过小学、中学和大学,总共经历过五次升学考试。

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小学是分为初级小学和高级小学两个级别的。小学一共六年,其中初级小学是从小学一年级到四年级,高级小学是小学五年级和六年级。中学也是分为初级中学和高级中学两个级别的,各学习三年。其间,从初小到高小,从高小到初中,从初中到高中,都要通过升学考试。这就有三次升学考试了。加上从高中进入大学的高考,从大学本科到研究生的考研,总共就是五次升学考试了。

这五次升学考试,前三次是在文革前,属于按部就班的考试,对我来说是常规的被动考试。而后面两次考试,则发生在文革结束、本人已经工作若干年之后,属于本人可以考也可以不考的考试。本人的同龄人中,由于各种原因,不少人都“认命”而选择了不考。但我却是“不认命,抓机遇”、克难越碍,主动去抓住了这两次考试,没有给自己留下后悔。后两次考试的磨难经历和最终成功,使我的人生发生了巨大的转折和改变。

一、初小升高小:小学里的考试

初小到高小的升学考试,是在1960年。

1950年代后期,为了支援凉山民族地区建设,父亲从四川内江公路局,调往凉山州公路局工作。但我家仍在内江,父亲一人在凉山,参加修路架桥。1960年初,全家六人(父母亲和我们四弟兄)从四川内江,搬迁到昭觉县。当时,昭觉是凉山州的首府,州级机关单位多在昭觉。到昭觉后,哥哥在昭觉中学就读,我和两个弟弟在昭觉县的民族师范附属小学就读。

昭觉县的民族师范附属小学,现在改名为“昭觉县工农兵小学校”,是当时昭觉城区唯一的一所小学校,招收了从初小到高小的六个年级学生。学生主要是州、县的干部和县城居民的子弟,汉族、彝族学生都有。

到昭觉时,我刚读完小学四年级的上学期。转学到附小后,继续读四年级下学期。到学期末,大概是6月吧,结束了四年级的学习。就通知说,要进行初小到高小的升学考试了。

升学考试大概是在6月底或7月初举行的,考语文和算术,考试地点就在附小。似乎绝大多数同学都通过了这第一次升学考试。到9月初,新学期开始了,同学们又背着书包来到学校。只是五年级被分为两个班,原来四年级的同班同学,有些被分到了另外的班,分班上课了。也不知道是否依据考试成绩来分班的。我被分到五(二)班,班主任仍然是四年级的班主任陈历魁老师,仍然教我们的语文。

二、小学升初中:第一次真正的升学考试

从高小到初中的升学考试,就是小学升中学的考试。

19626月,我小学毕业,随即就参加了升初中的升学考试。

当时,昭觉城区只有一所中学——昭觉中学,和一所中专学校——州民族师范学校。多数同学的升学志愿,填报了中学。

正式考试大概是在6月底或7月初举行的,考试地点在附小新校区,就是过了小海子的那个校区。考室就是两间教室。上午考语文,下午考算术,一天就考完了。考试内容?现在完全记不得了,好像语文考试,考了作文的。

能够考入中学,就从小学生,成为中学生了。虽然从小到中,只是一字之差。但是,家里的大人们,是十分看重的。

记得考试那天,母亲早早地起了床,生起了煤炉炭火。在炉火上,用搪瓷口缸给我煨了一缸白米干饭。就是那种不大的口盅,可能有二两米饭的样子。然后,把我叫醒。我洗漱后,母亲取出那盅米饭,又用小勺舀了一勺猪油,放在热热的米饭里面。再撒了几颗盐,用勺搅拌了几下,递给我。叫我趁热吃了,去学校考试。须知,那是在生活十分困难的1962年,在一般百姓家里,猪油已经是很少见的奢侈食品了。香喷喷的猪油拌白米饭,当时就是难得一遇的美食了!我能够得以享用这样的早饭,表明了家里大人们对读书的重视,表达了他们对下一代的殷切希望。

考试结果,我如愿进了中学,成为昭觉中学初1965级中学生的一员。昭觉中学初1965级学生,全年级50人,编为一个班,是昭觉中学1958年成立以来招收的第五届初中学生。记得当时张榜公布的录取名单上,还列出了两位备取生,一共列出了52人。据说,我们班的学号,是按升学考试成绩来排列的。我的学号是4号,学号在我前面的三位,都是女同学。

三、初中升高中:1965年的中考

初中升高中的升学考试,现在称为中考。我参加中考是在1965年。那时,我家已经搬迁到成都。我留在昭觉中学,继续住读。

昭觉中学十分重视这次中考。为什么?昭觉中学当时还是一所初级中学,只能够招收初中学生。在我们之前毕业的昭中学生,都是初中生。初中生毕业参加中考,只能报考当时凉山州仅有的两所高初中都开设了的中学:雷波中学和越西中学。昭觉中学办学数年后,经过学校努力,上级批准:从1965年起,昭觉中学可以开设高中,从当年开始招收高中学生。所以,我们初65级学生,就成为报考昭觉中学高中的首批中考考生。1965年的中考,又是全州统一出题的升学考试。所以,学校想通过这次中考,检验自己的教学质量,搞清楚自己在全州中学的实力和地位。

1965年夏天,全校期末考试和我们的毕业考试结束后,学校其余两个班(初66级和初67级)开始放暑假。我们毕业班,则在学校里,住校复习一周,准备升学考试。一周后,全州的统一中考就要开始了。

1965年的中考,考语文、数学、政治和外语四门,一天考两门,考两天。昭中学生的考场,就设在昭中学校里面,考室就是两间教室。有没有准考证?现在记不清了。只记得考试卷子是密封的,老师当着全体考生的面,拆去密封,才分发试卷的。这也是我第一次接触密封试卷。

每场考试一结束,担任相应课程教学的老师,就已经等在考场外面,问学生们感觉怎么样,问问考试难不难,考试的题型和分量,最难的题是什么,等等。

第二天下午,最后一门考试,是外语。据说,当年的外语考试成绩,是不计入中考成绩总分的。昭中开设的外语,是俄语,考的自然也是俄语。考试前,俄语老师把我们几个俄语成绩不错的同学找去,给我们布置任务:记住考题,出考场后,把记住的考题写下来,交给老师。哪道大题由哪位同学负责记,是老师具体落实到人的。我在考场上,把考题做完后,硬是老老实实地把老师布置给我的那道题,看了又看,背了又背,确保记住。一出考场,就赶快抄写在纸上,交给老师。

据说,1965年的中考,昭中学生的考试成绩为全州各中学中考成绩之冠,学校领导和老师十分高兴。其中,有两个考生的数学考了100分,是满分,也出在我们班!更令老师们欣喜。四十多年以后,昭中老校长和时任我们班数学教学的老师,在同学聚会时,向我们公开这个四十多年前的“秘密”时,仍然喜形于色。

1965年秋,我们被昭觉中学录取,成为昭觉中学的第一届高中学生,即高68级。高68级一个班,学生50人,三十几位来自昭觉中学,十几位来自普格中学。入读高中的第一学期,在离昭觉县城较远的城北乡老昭中住读,每周上课六天,无供水,无供电,冬季寒冷,生活艰苦。到了第二学期,在昭觉城区边的学校新址上,建成了一栋教学楼和食堂。尽管学生宿舍楼还没有完工,但有城区的供水供电,条件已经好了不少。于是,19664月,全校师生都搬迁到学校新址了。

1963年冬的全班照

2019年10月,下乡五十年时,老三届同学聚会,回母校。母校大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48125-1293485.html

上一篇:五十五年前的半期通知书
下一篇:我所经历的升学考试(下)
收藏 IP: 222.178.202.*| 热度|

4 郑永军 曹俊兴 朱晓刚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10 07: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