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看见这个标题,没有去过普格的朋友们会问:普格有什么名小吃?而去过普格的朋友们肯定会发出质问:普格有名小吃吗?!
我在普格生活了十年,也觉得普格是没有什么名小吃的。但是,这篇文字的题目是“普格县城的名小吃店”。一个地方,没有名小吃,不等于就没有名店啊,特别是有名的小吃店!
普格就有这样的名店。名声之大,早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就已经跨出县境,在凉山州的州府——昭觉县扬名了。
那是1965年的事了。那年9月,昭觉中学招收了第一届高中生,是高68级。50位学生编为一个班。其中,有十几位来自普格中学的初中毕业生。我们在老昭中住读,生活、学习都在一起。
中学同学都是有外号的。不久,就发现普格同学中,有一位同学,人皆呼之为“潘麻子”。他也不以为杵,呼之即应。细看这位潘姓同学,五官端正,面皮白净,无疤无洼,实乃帅哥一枚,非麻哥也。于是,好奇心顿起:为什么喊他潘麻子呢?
在一起,久了,熟了,与潘同学成了熟人。于是,问他:为什么喊你潘麻子呢?
他回答:普格县城有个潘麻子面店,自己也姓潘。“一笔难写两个潘字”嘛,就被同学们叫成潘麻子了。
你看,普格的潘麻子面店,隔个县的昭觉都晓得,实属普格的名店了。
当时,我还没有去过普格,只晓得凉山州有一句民谣是:普格的太阳甘洛的风,昭觉下雨就过冬。既不知道普格县的太阳如何,更想象不到普格名店的排场模样。
我和潘麻子同学了四年。到1969年10月,全校同学都到普格下乡当知青。这时候,潘同学和我,都到了普格落户。在初次逛县城的时候,就见到了大名鼎鼎的潘麻子面店。
上世纪六十年代的普格县城,东西两边有山夹持,是一座东西窄而南北长的小镇。西(昌)-巧(家)公路自北而南穿城而过,县城的房屋就撒落在公路两侧。在小镇较宽处,从公路向东延出一条街道,是为县城的正街。正街长仅百米,两侧是国营食店、照相馆、新华书店和粮食局等单位。正街接公路的西端是县委大门,东端是一个十字路口。路口的南北两侧,是窄窄的老城旧道;路口东,是出县城爬坡上山垭口,再下洛乌沟的小道了。
在路口右侧的老城旧道上,开有一家面店。面店的右邻,还有一家理发店。
在这两家店之间的土墙粉壁上,不知是何人,留下了“潘麻子”三个黑色大字。
三个字,字体一般,似乎不能归入书法之类。无落款,也不知道是何人所写,为何而书。只是,它就在那里的土墙粉壁上不动了。白色的墙,黑色的字,又在路口,过往行人多注目。所以,去过普格县城的人,一说起潘麻子,就知道是哪里了。
于是乎,取其定位,笼而统之,就将那家面店,称为“潘麻子面店”了。
潘麻子面店和理发店,两店在一起,又坐落在路口,来往的人就比较多,面店的人气也显得足。当年,县城里的食店也不多。所以,面店成为县城平民百姓和过往商客们时常去吃饭的地方。有时,一县之长们,也体察民情,来店里,要上一碗肉面。故有民间打油诗写潘麻子面店:门朝路口开,剃头在旁边。店边看一看,能遇见副县。
直到六十年代末,我们下乡到普格当知青时,逛县城,仍然能够看见路口面店旁粉壁上的那三个黑色的“潘麻子”大字。之所以现在还记得那个面店,是因为那三个醒目的大字,印象深刻。
1978年,我参加高考被录取。10月,去大学报到,离开普格县城时,面店和理发店尚在,但是那三个黑字已不见了。竟不知是何时消失的!
2019年10月,老三届下乡五十年聚会时,当年的知青们安排回旧地。我转了转几十年久违的普格县城,特意去寻了潘麻子面店。正街已经改名为中心路,路口尚在,而面店已不知去往何处了!1978年设为高考考场的县城附城中心小学校,也被改做中学;学校里楼房林立,原来的小学平房教室,连位置都找不到了!
一想,唉,已经过了四五十年了!岁月沧桑啊!
顺便说一句:潘麻子同学,现在已经过了古来稀的年纪了,成为老潘。潘同学下乡不久,便在农村找了个漂亮的农民姑娘,安家落户。然后,一口气生了三个儿子,提前几十年就完成了“三孩任务”。尽管曾经因为 “黑老二”、“黑老三”被挨批罚款,也过了十来年的艰苦日子。但他的姓好,潘,有水有田还有米。加上潘麻子这个外号好,既来自名店,又有多子多财之意,老潘的后半生就芝麻开花节节高了。在改革开放后,老潘的聪敏才智得到发挥,自己办起了公司。全家人的艰苦奋斗,外加姓好、外号好带来的运气,老潘一家率先求得了温饱,进入了小康。再后,就跨入了“富起来”的行列。
所以,名人有效应,名店也有效应啊!
这是2019年10月的几张普格县城照片。后三张是1978年设为高考考场的小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8 14: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