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ct1949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dct1949

博文

旧物重温之二:棉大衣

已有 3621 次阅读 2016-11-10 21:00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1977年,文革结束后的第一年。国力尚未恢复,人民生活穷困。

那年,是我跳出农门、参加工作的第五年。一个民族县的小学教师,每月工资35元,加上粮贴1.5元,一共36.5元。

物价虽然低,但是不少商品需要票证才能购买,如米面布,肉油糖,烟茶酒等生活必需品。还有一些稀缺商品,由于上级部门分配到县上的极少,是要靠内部分配的计划指标才能购买的,如自行车,缝纫机,收音机之类。

但是,就在那一年的秋季,凉山州的各级职工,每人得到了30元的补贴,限定用于购置一件冬衣。

据说,这30元的补贴,与凉山州的边补问题有关。

边补,是边疆补贴的简称。上世纪50年代初,凉山州才成立时,中央考虑到凉山少数民族地区,山地高寒,生活艰苦,虽是内地,苦似边疆,特地给凉山干部职工增加了一项边疆补贴。补贴不多,每月不到10元,但是,却温暖了凉山干部职工的心。

到了60年代初,这项边疆补贴却突然从全州干部职工的收入中消失了。大家以为是三年困难时期,中央的统一安排,没有说啥子。

在文革中,大家才知道:边疆补贴是被当时的凉山州领导悄悄扣下,挪作他用了(尽管也是公用)。上级一直以为,凉山职工都享受着这项补贴。

这下激起了众怒。

所以,文革后,州领导重视民生民意,一直把向上级要求恢复边补,作为一项重要的工作来抓的。

但是,扣除容易恢复难啊!搞了整整一年,上级都没有松口。也难怪,当时全国、全省都处在文革后恢复的困难时期,上面也有上面的难处啊!

看来这件事要黄,要无疾而终。

这对于把恢复边补作为民生大事的老百姓来说,就是大大的失望啊!

州领导审时度势,毅然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手段,决定给全州每位职工一次性发放30元的冬衣补贴,规定在当年年底之前,必须用完;否则收回。

1977年9月,我在凉山州普格县耿底小学任教。学校是个完小,小学一到六年级都开了班,还有两个初中班。全校老师只有十来位,校长是一位姓何的中年女老师,个子不高,待人热情,做事干练,风风火火,立马就办。

何校长在接到了区上通知冬衣补贴的电话后,马上召开了全校老师会。校长说:区上要求,这项通知要传达不过夜,要赶快办。大家商量怎么办。

一阵频率不一的七嘴八舌以后,首先否决的是买冬衣,一致同意的是学校统一做。缝制就在邻近的荞窝农场,农场的副业队有几位手艺一流的裁缝。布料、棉花就在县商业局荞窝营业部买。至于买布、买棉必需的布票、棉花票,因为学校周边的农民向国家售卖土特产品有布票、棉花票奖励,所以,由学校统一向农民筹措。校长立马就安排了人手,明天就开始办!

第二天,何校长亲自走了十里山路,到荞窝。在荞窝营业部对布料做了仔细的调研后,又将农场副业队的裁缝师傅叫到学校,为每位老师量身材,算布料。

晚上,全校老师又开会。校长拿出两大张纸,纸上粘贴了各色布料小块,旁边注出了布料名称和价格。校长说,在荞窝营业部,经过了解询问,适合做冬衣的布料有十几种,这是当天从荞窝营业部带回的布料样块。请大家一一过目,比较布料的质量和颜色。然后,校长逐块介绍了各种布料的价格,计算汇总了全校老师做冬衣的布料棉花需求量和缝制价格,请大家比较决定,采用何种布料,缝制何类冬衣。原则是:冬衣要尽量做得厚实适用,经穿耐看;经费每人只有30元,不能超出,但是一定要把钱用完!

经过多方案的反复计算、比选,确定了:做面料和内套可以分拆的军式棉大衣,面料用较牢实的灰色斜纹布,耐脏经洗;内套用蓝色平布,包住里面的棉花胎。经费计算的结果是:略有剩余,平均每人剩余一毛多。大家一致通过!

校长最后说:话说在前头哈,学校统一购买、缝制,矮个老师就要吃点亏,高个老师就要占点便宜了。大家都笑了!

于是,第二天就到荞窝营业部采购布料棉花。买到后,立即交给农场副业队的裁缝师傅裁剪缝制。当时已是9月末10月初,山里的深秋将至,时间要抓紧啊!

过了两天,学校的每周例会上,又议论起大家关注的三十元做大衣的事。谈到有的学校是老师个人做,就添了不少麻烦;而且,现在本地合适的布料已经不多,选择余地小,有的学校是跑到西昌去买的布料(当时西昌还没有并入凉山州,是单独的西昌专区)。有的学校则是外出购买成品冬衣,虽然价格贵,要自己补点钱,但是买的是驼绒大衣,还有毛领,穿起来还是很格式1的哦!

于是,有老师提出:我们的大衣,也要有毛领!

那时做毛领的毛条,大都是人造纤维的,不贵,一元多一块。问题在于,毛条属于内部计划物资,光用钱、票是买不到的,要凭关系去搞计划指标。就是开后门。

会后,校长找到我,说:我们知道你在县商业部门有一些同学知青朋友,能不能为大家去开开后门,买几块毛条?我说,这是我们大家的事,我也出点力嘛。答应试一试。

当时找的是哪位同学开后门,现在已经忘了。只记得,我提出要求后,他答应马上去办。结果第二天就买到了做毛领的毛条。全校老师,一人一块。

不到一个月,我们全校老师都穿上了新做的毛领棉大衣。每件大衣里面,有3斤棉花,厚实。白天穿在身上,暖和。晚上搭在被子上,就是一床小棉被!

这件棉大衣,最初经受的是大凉山的山风雨雪。后来,我用它挡过北京12月冬夜的街头寒风,用它遮过巴山的初雪。近几年用得少了。只是在翻衣柜时,看见“卧底”(卧在柜底)的这件棉大衣。拿出来抖抖,发现有39年衣龄的这件棉大衣,仍然是完好可用的。

现在回顾起来,这件棉大衣的制作,充分体现了民主集中的优越性:众人讨论决策,单位统一缝制,领导带头出力,偶尔跨跨红线。整个过程是效率最佳、效益最好的。用经济学的术语,这件棉大衣,成本虽然比预算的30元超了块把钱,但应该是我买的各种商品中,性价比最高的了。

想起当年一起为做冬衣商量、奔波的耿底小学的老师们,你们现在过得还好吗?


注1:格式,当年流行语之一,含有漂亮、时尚、时髦、新潮诸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48125-1013984.html

上一篇:成都小吃之回忆
下一篇:参观重庆抗战遗址博物馆
收藏 IP: 222.178.202.*| 热度|

2 李方和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30 06: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