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到王云才先生《科研奖励,去年你拿到多少?》(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3458&do=blog&id=554761 ),笔者推测又是一年科研奖励大盘点时。科研奖励估计在任何高校关注度均比较高,因为科研奖励政策的导向大体均为“为调动学校教职工从事科学研究的积极性,不断提高学校科研水平,进一步促进学校科技事业的发展”。
笔者关注了某高校2011年科研奖励(公示期)的概况。金额510.51万元,全校在编在聘的教职工人均3283元。其中论文为77.95%;著作为2.66%;专利为3.92%;科研项目为13.72%; 科研成果(获奖情况)为1.73%。一级论文(SCI为19篇,EI为65篇,一级期刊为38篇),占论文类奖励金额的30.66%。二级论文(304篇,其中SCIE为27篇、EI会议158篇、ISTP会议18篇、二级期刊101篇),占论文类奖励金额的53.48%。三级(199篇,其中CSSCI为26篇、三级期刊为173篇),占论文类奖励金额的10%。四级129篇占论文类奖励金额的3.24%;五级520篇占论文类奖励金额的2.61%。会议论文176篇(EI会议158篇、ISTP会议18篇),占论文类奖励金额的53.48%。
笔者留意到同省同级别类型相近规模相近高校同在有效期的科研奖励政策。奖励政策价值取向多有不同。比如该校“被SCIE 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0.5万元;在期刊上正式发表并被EI(核心版)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0.3万元;会议文集论文被EI(核心版)收录的,每篇奖励0.05万元;被ISTP收录的论文,每篇奖励0.05万元。”。SCIE在前述高校为二级论文(与EI/ISTP收录会议论文同级),奖励标准为7千元,“在期刊上正式发表并被EI(核心版)收录的论文”则为“一级”论文,奖励标准为1万元。
笔者就某高校的观后感是:(1)某高校重SCI/EI检索收录、重理工轻人文(众所周知,人文类成果“国际化”程度较低)。(2)科研奖励范围类各奖励类型失衡,比如论文类占奖励金额的77.95%(而EI/ISTP收录会议论文为其中的53.48%)。(3)该校科研奖励分布态势,是科研政策导向之结果。视野更放宽一些,各高校的科研奖励政策皆是个性化的(比如不同发展时期有不同的政策),且可以说都不同程度存在厚此薄彼等诸多局限。由科研奖励政策在一定时期一定范围内可能产生若干不良影响,比如将部分学者导向急功近利(比如“一切向钱看”;争第一单位第一作者等等),甚至可能产生种种学术不端(比如为了赚取甚至骗取奖励搞跨校或本校伪合作、不当署名等等)。
个人感受是,科研奖励并不见得就是真的是奖励,还很可能是得不偿失的。比如学术出版过程中,单单出版(或版面)费的投入很可能大于所获奖励。此外,科研奖励政策通常是机械的、片面的、善变的,科研奖励的导向与职称晋升的取向可能并不一致(比如有些在奖励范围内的成果可能在评职称时啥也不是,而未在奖励范围内的成果并不见得就无价值)。
如何对待科研奖励呢?科研奖励作为一种管理手段是必要的、有益的。无论是作为机构还是作为个人,均须尽可能地提高认识正确对待。作为机构,不断完善科研奖励制度,发挥科研工作引领作用;作为个人,该出手时就出手,有所为有所不为。
延伸阅读:
1 王云才.科研奖励,去年你拿到多少?.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303458&do=blog&id=554761
2 武夷山.武夷山.学术界怪现状之一例,可叹!
.http://wap.sciencenet.cn/blog.aspx?mod=space&uid=1557&do=blog&id=420556 (笔者注:该文附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研奖励办法,"本办法自2011年1月1日起实行,以前本校相关文件中与本办法不一致的规定同时废止。")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8 01: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