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张晓萌“韧性飞轮”模型

已有 626 次阅读 2024-5-25 17:39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张晓萌,曹理达.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M].中信出版社,2022.

图谋按:长江商学院张晓萌博士《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书中构建的“韧性飞轮”模型较好地呈现了理论构建之美,起到了“共识、共情、共鸣”之功效,特此予以摘编。

    韧性,也就是指一样东西、一个人、一个组织从压力、挫折中复原的能力,或者说愈挫愈勇的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一个人或者组织的成功和发展有着非凡的意义。《韧性》一书,以“韧性”为核心,从觉察、意义、连接三个方面,讲述了一个人和组织多维度认识韧性并训练韧性的过程,其中提供的方法论具有很强的实操性。(俞敏洪 专家推荐 )(注:摘编自该书专家推荐部分,算是本文简短的“导读”。)

    张晓萌“韧性飞轮”模型.png

    以韧性为轴心,三个重要的“叶片”分别是觉察、意义和连接。其中“觉察”指的是自我意识层面的综合认知,即个人与自己的关系,包括对自身的心里状态、归因模式等可见和不可见特性的认知、觉察和改变;“意义”指的是个人与世界的关系,包括对自身具体目标体系(意义树)的梳理,挖掘、培养和深化专注的“热爱”等;“连接”则是指个人与他人的关系,包括对社会性的认识、沟通、信任和利他等多个方面,侧重于在关系中与他人共同提升韧性。让韧性飞轮转动起来的动力来自行动,这种行动叫做“持续小赢”,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积累小的成功,积少成多,滴水穿石。无论是深化自我觉察、探寻意义,还是加强与他人连接,都离不开持续小赢的行动。

     与此同时,觉察、意义和连接是相互关联的;自我的觉察有助于意义的探究,而意义的探究也会促进觉察的深化,洞见更深层的自我;自我的觉察离不开与他人的连接,他人的视角有助于我们跳出认知的盲区,排除各种偏见的干扰,多维度地认知自我;同样,意义的发掘也需要与他人共振,“独行快,众行远”,他人在我们的人生目标设定和热爱发掘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由此,飞轮的三个叶片共同联动且互相促进,这意味着无论从哪个环节进入,只要正确的方法助推,每个要素的精进都会启动韧性飞轮的一个叶片,同时让其他两个叶片也转动起来。三个叶片之间形成无缝协同,共同助推韧性的持续精进。(P21)

    韧性飞轮模型可以理解为我们终身成长的动能系统。心里韧性的打造和健身训练有相似之处,都需要长期的系统性规划,都需要按照自身状况选择、坚持、调整、再坚持。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遇到各种意外,阻碍计划的有序实施。当任何不利事件发生时,我们只需记得“无常即恒常”,然后抱着平和、开放的心态,用科学的方法动态应对,突破自我,通过一个又一个阶段性小赢目标的达成,最终拥有健康和充满活力的心智。让自己的韧性飞轮转起来,在这个系统化工程中,哪怕是一个小小的认知改变和习惯养成,也会积累成巨大的能量,成就更好的自己。(P22)

精彩论述:组织韧性的打造

    共识、共事、共情三个阶段,对应了沟通、激励和信任三大机制,从领导力的角度来看,要想打造高韧性组织,需要在三个“法”上面发力——“说法”(对应共识)、“干法”(对应共事)和“心法”(对应共情)。领导力看作从洞见自我到激励他人的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人人都可以成为领导者,通过自身的韧性修炼去影响自己身边的人。作为企业的领导者、团队的负责人,韧性修炼的不止于个人,还要成就组织。(张晓萌、曹理达《韧性 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P277 )

延伸阅读:

(1) 张晓萌.https://www.ckgsb.edu.cn/faculty/professor_team/detail/156/ZhangXiaomeng.html

张晓萌博士现为长江商学院EMBA项目副院长,组织行为学副教授,领导力与行为心理研究中心主任,隽永-女性领导力项目学术主任。

(2) 图谋.关于睡眠的感悟.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21520.html.

    关于睡眠,《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有两段表述(摘录自:张晓萌,曹理达.韧性:不确定时代的精进法则[M].中信出版社,2022:196-198.),引发图谋的关注与思考。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35572.html

上一篇:圕人堂周讯(总第524期 20240524)
下一篇:圕人堂话题:关于图书营销的讨论
收藏 IP: 180.105.205.*| 热度|

2 宁利中 郑永军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7 14:2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