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受邀参加了徐建华教授组织的“第10届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博士生学术会议,会议期间所见所闻所感所悟是比较多的。会议微信群中分享的会议照片中,有多张我参会“特写”,神情均是比较专注的,某种意义上体现了“心思”或“心事”。
图书馆学实证研究博士生学术会议是徐建华教授创立的学术品牌,在2011-2019年成功举办9届的基础上的进一步延续与提升,围绕图书馆学规范性实证研究、跨学科合作、国际化而开展。此次会议有全国各地从事图书馆工作者、图书馆学情报学教师、图书馆学情报学期刊编辑,图书馆学及相关学科博士生、硕士生共200余人参加。会议期间,先后与不少参会者有不同程度的交流与探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自身的思考。
年近“知天命”之我,与科研结缘算是有20余年。这些年我做了些什么?做的怎么样?未来还能做什么或该做什么?能够做到什么程度?与会者之中,有比我年长的,也有同龄的,更多的是比我年轻的。他们中不乏佼佼者,方方面面取得骄人成绩。他们成长或成功的共同点,大概可以表述为智商与情商俱佳,且拥有(或创造了)较好的平台,再加上自身的超常勤奋。我的头脑中,一闪而过有七八个实例,但不宜一一枚举。
会议期间,有编辑热情向我约稿,期待我组织专栏。说来惭愧,自2019年之后,我并没有像样的研究成果。原因也是多方面的,申报的项目未能获得立项,时间和精力倒也花了不少。功利性需求也是重要影响因素,不能不在乎。比如没有省部级以上项目的支持,特定场合是不算数的。种种原因,说是去N唯,实际中,维度更多了,一不留神会吃亏的(比如科研项目这一维成了“短板”,一票否决)。科研项目还有可能再细分若干维,比如项目来源、项目经费、项目时间(任现职以来立项且完成)……如果没有一定级别的项目资助,有组织的科研(团队协作式科研)很难开展,因为合作者会有自身的诉求,需要平衡好方有可能合作好且可持续。我作为图书馆员,难度系数会更大(如果在院系会好一些,相对更好找合作者,导师指导学生是比较常见的。)。有些高校馆,对图书馆员做科研本身是不支持、不鼓励的。我了解的有位优秀青年馆员,近年发了数篇《中国图书馆学报》,其所在高校无奖励。有高校图书馆同行对我说,其所在机构只认独著……
8月28日,有位已转岗至教师岗位的同龄同行告诉我,“刚获批了一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是**领域的。真是一步赶不上步步赶不上,什么都超龄。博士后超龄,国内访学超龄,什么都超龄。”还问我“您的国家项目结题了?”我的答复是:“惭愧,目前为止,我还没有承担过国家项目。调适好自身,找到更适合自己的节奏也挺好。当前,好些事情是‘形式大于内容’,如果能够不被牵着鼻子走,或许更洒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5: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