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谋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bseeker 图谋,为图书馆学情报学谋,为图书情报事业谋。

博文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素养漫谈 精选

已有 5456 次阅读 2022-3-7 17:22 |个人分类:圕人堂|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笔者曾受邀为某高职高专图书馆全体工作人员做在线讲座。能够组织发动业务学习,时下属于难能可贵的。个人非常赞赏,亦乐意尽份绵薄之力。经沟通,讲座的主题定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素养漫谈》。我希望我所讲授的内容尽可能地能够给予授课对象及其所在馆的业务提升切实有所帮助。

    受诸多因素影响,当前的图书馆员职业素养培训工作实际是很不好做的。举两个例子。一是关于图书馆机构设置。现在国内图书馆内部的机构设置,光看机构名称,您真的无法知道是做什么的。比如了解到某高校的“学习与空间服务部”,实际上就是之前的“流通部”或“读者工作部”,加了很多空间管理的职能。当然,换一个学校,可能职能会大不同。国内图书馆如果问“你是什么部门的”,答案会是五花八门,而且还确实无法知道到底是干啥的。如果问我,空间服务馆员需要具备什么样的职业素养?我回答不了。二是关于岗位职责。某馆招聘,岗位名称“学科情报服务”。岗位职责描述为“面向全向开展信息素养培训,制作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学科前沿数据收集、挖掘、统计分析,报告编撰,提供深度信息服务;查收查引服务。”我认为其中的“弹性”是很大的,在不同办学规模办学层次的高校图书馆,其工作内容及工作质量可能会存在较大差异。

    关于《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素养漫谈》讲座,我的思路是“纲举目张”,从宏观到中观再到微观,由远及近,理论联系实践,多留些时间互动交流。我算是比较努力地去完成任务。效果如何?并不清楚。讲座课件中的部分内容曾在我以往的博文中出现过。稍事梳理,期待有一定参考价值。

    1987年6月12日,国家教委副主任彭珮云《适应时代要求 明确发展方向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在全国高等学校图书馆工作会议上的报告》(注:国家教委指定彭珮云担任图工委主任)。这份报告中首次提出高校图书馆的两项职能。彭珮云所做的报告在高校图书馆事业发展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加强高校图书馆的教育职能和情报职能”,较好地达成“适应时代要求,明确发展方向”愿望。两项职能的提法,自2002版开始将“情报职能”替换成了“信息职能”,实质内涵大同小异。今天,我们仍需要加强高校图书馆的两项职能,有传承,有发展,有的放矢,与时俱进。

    新业态环境下,需要有一支相适应的新型馆员队伍,提升馆员业务能力,提升服务效能,推进图书馆转型发展。近年关于图书馆职业能力方面的研究有一定关注度,且已形成了一批成果,但对实践领域有何帮助?有多大帮助?尚无从知晓。作为一名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可以说在边学边干,边观察边思考。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一般情况下是与所依托高校的图书馆建设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当前,我国各级各类高校近3000所,高校之间的办学层次、办学规模、办学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或差距,高校图书馆作为高校内设机构或业务部门,同样存在差异或差距。研究型高校,图书馆业务相对更为复杂化、精细化,对职业能力的需求更为复杂、多元。有一定比例高校,专职图书馆工作人员很少或者没有。具体情况也是比较复杂的:有的是因为人员很少,但承担的工作不少,N项全能式(采、编、典、流、阅、咨及其他);有的是因为核心业务或工作量较大的业务,不同程度外包了;还有的可能是因为图书馆只是象征性地存在……    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构成的情况是较为复杂的。我国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没有准入制度。广义的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可以是指从事图书馆或图书馆系统的管理、服务的人员,包括馆长、馆员、辅助专职人员、技术人员、办事员、见习或学生助理。狭义的高校图书馆从业人员,包括馆长、在编馆员、合同制职工、临时聘用人员、勤工助学人员等,大体可分为馆长、在编工作人员、无编制工作人员三类。种种原因,关于图书馆领域工作人员名词,长时间来并未能形成广泛共识,笔者曾依据《图书馆·情报与文献学名词》(科学出版社,2019.8)做过摘编,该工具书中有以下名词:图书馆员、专业馆员、图书馆职员、学科馆员、参考咨询馆员、编目员、图书管理员。

图书馆员(library professional ;librarian):受过图书馆业务培训并专门从事图书馆业务工作的人员。

专业馆员(professional librarian):具有学科知识或专业背景,受过系统的图书馆学专业训练,专门从事图书馆业务工作的馆员。

图书馆职员(library staff):从事图书馆或图书馆系统的管理、服务的人员,包括馆长、馆员、辅助专职人员、技术人员、办事员、见习或学生助理。

学科馆员(subject librarian):拥有专业知识、业务经验和从业资格,从事特定学科领域的专门信息服务,包括文献选择与评价、书目指导、专题信息导航和参考咨询等工作的图书馆员。

参考咨询馆员(reference librarian):图书馆中从事参考咨询工作的图书馆员。一般具有比较广博的检索专业知识,具有专业的检索技能,熟悉馆藏及各种参考源,并熟练掌握参考咨询业务技能。

编目员(cataloger):图书馆中专门负责制作书目记录并提供各类编目资料的图书馆员。

图书管理员(library clerk):我国图书资料系列职称的最初等级别。在图书馆从事基础性业务工作如新书登记、排架、借阅服务等的工作人员。 

    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的历史,尤其是我国现代意义的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的历史,算是100年多一点。我联想到钱亚新先生,钱亚新先生作为一名图书馆员,其职业能力养成史或成长史,笔者试图作一“概述”。钱亚新先生从1925年步入图书馆学领域起至1990年1月逝世止,在图书馆学、目录学、索引法等诸多学科领域从事学术研究、教学、管理和具体工作实践凡66个年头。钱亚新(1903—1990),著名图书馆学家、目录学家、索引学家。1922年进入上海大同大学学习;1925年在杜定友先生的影响下就读于章太炎先生主办的国民大学图书馆学系;1926年考取武昌华中大学文华图书科(武昌文华图书馆专科学校的前身 ),1928年毕业。先后在广州中山大学图书馆(1928年8月至1929年7月)和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1929年8月至1930年8月)工作,1929年8月私立武昌文华图书馆学专科学校成立之后,钱亚新先生回母校任教并兼任《武昌文化图书馆学专科学校季刊》主编(1930年8月至1932年7月),后又在上海大夏大学(1932年9月至1932年7月)、天津河北女子师范学院(1933年8月至1937年7月)、湖南大学(1937年8月至1942年7月)、国立师范学院(1942年7月至1946年7月)、苏州社会教育学院(1946年9月至1950年3月)从事图书馆工作和教育工作,1950年调到南京图书馆(1950年3月至1990年1月)工作,直到逝世。钱亚新先生的代表作或成名作是在文华图专求学时完成的,作为“文华图书科”丛书之一,1930年商务印书馆出版发行。 钱亚新先生到图书馆最早干的是外文期刊,以后从事分类、编目和索引研究,一边工作,一边针对工作中的问题,加以研究,撰写文章,总结经验,指导工作,以后又专门从事过图书馆学教育。钱亚新先生热爱图书馆事业,有强烈的事业心和甘于清苦的奉献精神,数十年如一日,致力于图书馆事业,致力于图书馆学教育和人才培养,致力于图书馆学目录学研究,给学术宝库留下了丰厚的著作成果,受学术界所推崇。    高校图书馆员职业能力发展,是随着业态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变”与“不变”也是需要“明辨”的。1948年钱亚新先生曾将图书馆学研究划分为5类(理论、建设、管理、辅导、历史),并简明扼要阐述其关系。“理论在乎解释事实,确立宗旨,其功能为‘定向’。建设的在乎形成民众心理上的同情和物质上的充裕,使图书馆得以创设,其功能为‘建基’。管理上的在乎技术专门化,方法科学化,其功能为‘增效’。辅导在乎诱导民众来馆,并施以教化,其功能为‘致用’。历史的在乎认识过去,把握现在,创造将来,其功能为‘明变’。总之,理论的研究,是图书馆学的核心;建设、管理、辅导的三种研究,是其台柱;而历史的研究是其外围。它们的关系好比车轮的轴,辐,辋一样,须臾不可分离的。”(引自:钱亚新.图书馆学及其著述的推荐[M]//钱亚新著、谢欢整理.钱亚新别集.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3:133.原载于《读书通讯》1948年第160期)钱亚新先生的70多年前的总结与思考,值得处于困惑与迷惘中的人们进一步学习与借鉴。   

       简而言之,关于高校图书馆员职业素养,需要传承与开新并举。该传承的需要传承,要重视图书馆学专业知识学习,在此基础上形成学以致用,形成图书馆职业核心能力(或者说个人从业核心能力)。该开新的需要开新,新业态环境下,用户需求、空间、资源、服务均发生了变化,需要积极探索如何“因需而变,与时俱进”。1981年以来明确了高校图书馆作为“学术性机构”的性质,质量求存,服务永恒。期待更多图书馆从业者努力做有趣有味有力量的图书馆员。如此这般,馆员满意、用户满意,图书馆利益相关者满意。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328429.html

上一篇:劝善惩恶嘉言懿行,旧志点校功垂青史——《同治乐安县志》点校版读后
下一篇:张厚生先生与钱亚新先生的学术交往
收藏 IP: 61.132.1.*| 热度|

11 尤明庆 罗春元 孙颉 李宏翰 黄永义 李学宽 晏成和 郑永军 宁利中 许培扬 张晓良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06:0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