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督导,督什么,导什么 精选

已有 6613 次阅读 2013-3-10 18:06 |个人分类:教育|系统分类:教学心得| 研究生, 教育, 督导

吕乃基

刚退休,转眼成了“督导”,而且还是“主任”。一辈子做不来官。曾当了一段系主任,89年下台;后来又当了几天有名无实的副院长,想不到退下来又当了“主任”。莫不是当真“德高望重?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3925”。

然而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很可能还是兔子尾巴长不了。虽说如此,做一天和尚还是要撞一天钟,眼下总得好好干;关键是,真不知道督导的功能:

督什么,导什么?

研究生院发了指导性意见,总体而言,一是各院系在研究生入学、上课、开题、论文写作,一直到答辩的各个环节的程序上是否到位;二是各个环节特别是最后论文阶段的质量是否得到保障,包括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导师是否认真,精心指导等。应该说任务明确。

然而细究起来,感到还是心中无底。

其一,若是判断程序问题,一来这本来是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的领导去监管各教研室、各位导师和授课老师,现在督导去考察程序问题,是否越俎代庖,本该管的领导反而撒手?督导,是否应去“督”那些主管研究生的领导,看看他们是否尽职?二来,所谓程序,即有可操作的尺度,拿着这把卡尺去量便是,譬如有无板书,课堂纪律,迟到缺席,几人参加开题,等等,讲师、助教,甚至研究生即可。似乎用不着我等老朽。

其二,若是判断质量,则难哀哉。隔行如隔山。区区二十来个督导,又怎能覆盖全校那么多专业!就是自己的专业,敢说其他导师带的研究生开题有问题?论文评阅书上不是都有“相关度”?你了解其他方向的前沿吗?再说,督导大多是退休老师,既然如此,你敢说比在职的更清楚学术动态?

于是,程序不想督,质量又督不了。那么“导”呢?督导们又能导什么?专业,还是人品?

在学术上,当然首当其冲的是研究生的导师们在“导”,硕导、博导,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学生,不说了若指掌,至少比所谓督导清楚吧。上面还有333、名师,以及院士;更有党团组织、辅导员、研究生工作部,以及各种强有力的机构,他们从政治思想上“导”。

这么说来,百无一用是督导。

 

不过,话说回来,再细细想想,督导还是有督导的用处。其核心就是:学术+行政+个人的人格。

核查程序?研究生院和各院系分管领导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大学里的各部门领导(包括后勤、总务)都是教授,但其学术地位多半被行政光环盖过,也就是说,他们主要是从行政的角度去履职。于是,督导们带着学术光环去执行行政事务,或可收到奇效。至于讲师、助教、研究生去“督”程序,即使发现问题,大概不会有人理会:分量不够。同样一句话由谁来讲,相差何止千里!再说,学术与程序之间不可分割,学术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到能否发现程序上的问题。督导,在督查程序上赋有重任。其精髓是:以学术为背景督查程序。

由此看来,探究学术与程序的关系,应该是督导的题中应有之义。根据学术特点,各院系应有不同的程序,由此细化和完善程序。譬如,文科研究生岂可完全套用工科的程序?即使工科,也是各有千秋。

判断质量?导师、指导小组和院系的学术机构等具有义不容辞的重任。不过,他们通常没有行政职务,至少不是以行政身份讨论学术问题。督导则有所不同,本来就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现在又拥有了督导的头衔。想想吧,胸前挂着督导的牌牌,出没于教室、实验室、各个院系的办公室,说话自然也就有了分量。其精髓是:在原有的学术之上叠加行政。并不是原来看不出问题,而是原来不能说,“现在可以说了”。当然,越是如此,督导对学术的判断就越需要客观公允。所谓旁观者清。督导是以其多年的学术修为和旁观者的立场去督查质量。

于是,在核查程序和判断质量的背后,还要督导自己的人格(在此场合,其核心是“责任心”)。

 

如此这般议论一番,是否就解决了督导督什么、导什么?博主依然心中忐忑。

敬请各位参与。


另:鄙人将在月底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年会”之后,应武夷山老师和陈安博士之邀,分别于41日下午2331日晚,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就“知识之树和知识阶梯”,在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陈安博士给我出的题是:《吕氏眼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学术交流。欢迎各位前往切磋。

“学术名片”已更新,供各位浏览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669007.html

上一篇:从闯黄灯到新国五条
下一篇:“赢”在起跑线上
收藏 IP: 58.212.124.*| 热度|

29 黄晓磊 曹聪 陈楷翰 丛远新 文双春 张骥 王守业 林中祥 赵美娣 韦玉程 蒋永华 陆俊茜 李学宽 赵凤光 陈小润 武夷山 胡业生 李泳 孙东科 牛丕业 王浩 陈安 戴德昌 李宇斌 徐传胜 王启云 唐常杰 马雷 zhujia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3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