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吕乃基
刚退休,转眼成了“督导”,而且还是“主任”。一辈子做不来官。曾当了一段系主任,89年下台;后来又当了几天有名无实的副院长,想不到退下来又当了“主任”。莫不是当真“德高望重?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383925”。
然而历史的经验值得重视,很可能还是兔子尾巴长不了。虽说如此,做一天和尚还是要撞一天钟,眼下总得好好干;关键是,真不知道督导的功能:
督什么,导什么?
研究生院发了指导性意见,总体而言,一是各院系在研究生入学、上课、开题、论文写作,一直到答辩的各个环节的程序上是否到位;二是各个环节特别是最后论文阶段的质量是否得到保障,包括研究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精神,导师是否认真,精心指导等。应该说任务明确。
然而细究起来,感到还是心中无底。
其一,若是判断程序问题,一来这本来是各院系主管研究生的领导去监管各教研室、各位导师和授课老师,现在督导去考察程序问题,是否越俎代庖,本该管的领导反而撒手?督导,是否应去“督”那些主管研究生的领导,看看他们是否尽职?二来,所谓程序,即有可操作的尺度,拿着这把卡尺去量便是,譬如有无板书,课堂纪律,迟到缺席,几人参加开题,等等,讲师、助教,甚至研究生即可。似乎用不着我等老朽。
其二,若是判断质量,则难哀哉。隔行如隔山。区区二十来个督导,又怎能覆盖全校那么多专业!就是自己的专业,敢说其他导师带的研究生开题有问题?论文评阅书上不是都有“相关度”?你了解其他方向的前沿吗?再说,督导大多是退休老师,既然如此,你敢说比在职的更清楚学术动态?
于是,程序不想督,质量又督不了。那么“导”呢?督导们又能导什么?专业,还是人品?
在学术上,当然首当其冲的是研究生的导师们在“导”,硕导、博导,他们对自己的专业对自己的学生,不说了若指掌,至少比所谓督导清楚吧。上面还有333、名师,以及院士;更有党团组织、辅导员、研究生工作部,以及各种强有力的机构,他们从政治思想上“导”。
这么说来,百无一用是督导。
不过,话说回来,再细细想想,督导还是有督导的用处。其核心就是:学术+行政+个人的人格。
核查程序?研究生院和各院系分管领导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虽然大学里的各部门领导(包括后勤、总务)都是教授,但其学术地位多半被行政光环盖过,也就是说,他们主要是从行政的角度去履职。于是,督导们带着学术光环去执行行政事务,或可收到奇效。至于讲师、助教、研究生去“督”程序,即使发现问题,大概不会有人理会:分量不够。同样一句话由谁来讲,相差何止千里!再说,学术与程序之间不可分割,学术水平的差异会影响到能否发现程序上的问题。督导,在督查程序上赋有重任。其精髓是:以学术为背景督查程序。
由此看来,探究学术与程序的关系,应该是督导的题中应有之义。根据学术特点,各院系应有不同的程序,由此细化和完善程序。譬如,文科研究生岂可完全套用工科的程序?即使工科,也是各有千秋。
判断质量?导师、指导小组和院系的学术机构等具有义不容辞的重任。不过,他们通常没有行政职务,至少不是以行政身份讨论学术问题。督导则有所不同,本来就具备相应的学术水平,现在又拥有了督导的头衔。想想吧,胸前挂着督导的牌牌,出没于教室、实验室、各个院系的办公室,说话自然也就有了分量。其精髓是:在原有的学术之上叠加行政。并不是原来看不出问题,而是原来不能说,“现在可以说了”。当然,越是如此,督导对学术的判断就越需要客观公允。所谓旁观者清。督导是以其多年的学术修为和旁观者的立场去督查质量。
于是,在核查程序和判断质量的背后,还要督导自己的人格(在此场合,其核心是“责任心”)。
如此这般议论一番,是否就解决了督导督什么、导什么?博主依然心中忐忑。
敬请各位参与。
另:鄙人将在月底参加“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年会”之后,应武夷山老师和陈安博士之邀,分别于4月1日下午2时和3月31日晚,在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就“知识之树和知识阶梯”,在中科院政策与管理所(陈安博士给我出的题是:《吕氏眼中的科学技术与社会》!)进行学术交流。欢迎各位前往切磋。
“学术名片”已更新,供各位浏览。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6 16:1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