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三、“归属性”知识谱系

已有 2410 次阅读 2022-6-24 09:17 |个人分类:认知科学|系统分类:论文交流

吕乃基

发过三篇关于“知识谱系”的文章:

二、认识论意义上的“山”型知识谱系

一、本体论意义上的“阶梯”型知识谱系——如何均衡处理上下向因果关系,是现实世界的重大课题

知识谱系的若干维度

这是第四篇。原文刊于《科学技术哲学》2021,5,1-8。此处有改动。

1. 与本体论和认识论有关的普适性知识与地方性知识谱系

这类知识谱系既与本体论和认识论知识谱系有关,又与之有所不同。先讨论“有关”。普适性和地方性知识都可以按本体论和认识论分为两类:本体论意义上的普适性和地方性知识,以及认识论意义上的普适性和地方性知识。(这两类均在不同程度上表达为隐性知识)

本体论普适性知识位于阶梯的低层,如自然科学中的物理和化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经济学、社会学和人类学等。阶梯型知识谱系中的低层对于高层具有普适性。本体论地方性知识指阶梯的高层,如自然科学中的生命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中的政治学、伦理学、宗教学和美学等,学派林立,或彼此对立,或轮流登场,各领风骚若干年。位于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之间的心理学,对于自然科学位于高层,显示出地方性;对于人文社会科学则是低层,显现普适性。在阶梯的高低层之间,即本体论意义上由地方性知识和普适性知识构成的知识谱系。

由本体论知识谱系的视角来看,上向因果关系,即位于低层的普适性知识对位于高层的地方性知识加以限定。普适性知识是地方性知识的基础,并从一个方面理解和解释地方性知识。下向因果关系,地方性知识出现普适性知识的加和所无法解释的新的内容;并对普适性知识进行选择。

认识论普适性知识指两条道路的转折点,抽象规定,山之巅,是认识过程中的必由之路,可以为各方所接受。数学和逻辑学是典型的认识论普适性知识。认识论地方性知识位于山型谱系的山脚,第一条道路之初的“完整表象”和第二条道路末尾的“具体再现”。既然是“道路”或“过程”,在这两端之间,就是普适性与地方性知识的谱系。越接近“抽象规定”的知识具有更多的普适性,远离者则具有更多地方性。

既然有“两条道路”,相应地就有两种地方性知识:一种是第一条道路之初的原生态地方性知识。“原生态”的含义之一是“杂多”,彼此间难以或不可通约;之二是“混沌”,意为波普尔所言之三个世界没有分化,故谓“完整的表象”以及知行合一。第二种是在第二条道路,嵌入场景和语境以及主体参与之后的地方性知识。

原生态地方性知识因处于“杂多”状态而难以沟通,往往发生彼此间的冲突。接受普适性知识之后的地方性知识,彼此间有了普适性知识作为“最大公约数”,相互间易于交流,是“内部有差别的一”。

普适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构成谱系之一端,知识属于全人类,而不属于任何个人或国家,在空间上没有边界,时间上永恒;另一端,知识属于最小的人群,如家庭成员,在空间上有限,故曰“地方性”,时间上可能长逾千年,如古埃及文明,也可能只是瞬间,如路人甲的一次问路。

2. “归属性”知识谱系

由普适性知识和地方性知识构成的知识谱系又与本体论和认识论知识谱系有不同之处,那就是前者具有某种“归属性”。

本体论和认识论知识谱系分别具有特殊的形式,如阶梯、山;归属性知识谱系的特点不在于“形”,而在于知识所属之主体与有限时空两方面。普适性知识没有归属,不属于发现者,发现者仅拥有发现之名,如牛顿定律,爱因斯坦相对论,亚当斯密市场经济理论,等等。普适性知识抽象、脱域,属于全人类。普适性知识也不为了特定个人或群体,有利于谁或与之为难。任何人都可由普适性知识而获得解放,却不可能以普适性知识支配他人。普适性知识一视同仁,作用于全人类,拒不接受者将自我边缘化。普适性知识是所有地方性知识相互沟通的共同底线。

除了与本体论和认识论有关的地方性知识外,存在第三类地方性知识,其特点是与特定人群捆绑在一起而具有强烈的归属性,故称“归属(性)”地方性知识。在人类之前,动物世界就存在社群,有较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定的行为规范,以及有效的“沟通”机制,成员对于群体有归属感。在人类社会,同样的血缘、起源,如家人、发小、老乡和民族;共同的经历,朋友、驴友、校友,战友更兼生死与共;共同的事业和目标,同事、同仁,即做同一件事情,有共同的目标者,等等。在“同”的过程中形成形形色色的地方性知识。地方性知识具有生命化、个性化和柔性化等特点。地方性知识通过彼此间(如饭圈)的竞争强化归属性。

归属地方性知识为特定的群体所拥有,群体因归属地方性知识而凝聚起来。归属地方性知识负载着价值和意义,越是私密和特殊,越具有凝聚力。犹太人遍布世界各地,凭借归属地方性知识而凝聚起来。外人加入群体,须接受相应的归属地方性知识教化,而抛弃归属地方性知识的成员往往被视为背信弃义,是异己分子或叛徒而受到群体惩罚,甚至从肉体上消灭。由此可见,归属地方性知识必然与世界2中特定人群的权力和利益发生某种方式的牵连。通常的方式是,权力指定归属地方性知识,归属地方性知识论证权力及其决策的合法性。

再看时空。普适性知识超越时空。归属地方性知识的空间边界大致就是国界、社会组织,以及特定人群之边界。时间亦然。家人亡故,家族兴衰,社会组织更迭,国家灭亡,玛雅文明等古老文明消逝,除了其携带的普适性知识留存下来,为群体所维系的归属地方性知识随之归于沉寂,或者只是作为研究对象的资料和出土文物,供后人感慨:逝者如斯夫。

归属地方性知识所含普适性知识越多,越超越其时空边界。言必称希腊。源于希腊的地方性知识,因其包含丰富的普适性知识,不仅在空间上传播到西方乃至世界,而且在时间上流传至今。儒家文化因其含有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普适性知识,广泛传播到东亚,影响到今日之世界。

归属地方性知识具有惯性,惯性取决于归属的广度和深度,广度指人数,深度指接受地方性知识的程度和时间长度。个人的重复行为形成的习惯,可以认为是属于个人的地方性知识,较容易发生变化;一个群体共同的习惯,是为习俗,是属于群体的地方性知识,需要顾及群体中他人的感受,较难改变;更大范围,一个地区、一个行业的习俗,构成了流传下来的传统,是难以改变的地方性知识;原住民在千百年积淀出来难以撼动的传统,就是亨廷顿所言之“文明”,是具有更强大惯性的归属地方性知识。

一个重大问题是,普适性知识与归属地方性知识发生对垒,涉及权力和利益之争。这一点已超出本文主旨。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344296.html

上一篇:漫说汉语中的“体”
下一篇:四、研究知识谱系的意义——以中医为例
收藏 IP: 49.74.79.*| 热度|

2 郑永军 许培扬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1:3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