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足迹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vnaiji 邮箱:naijilv@gmail.com

博文

中国特色的“隐私”

已有 3930 次阅读 2017-11-13 08:12 |个人分类:人生感悟|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互联网, 隐私, 中国特色

吕乃基

随着互联网的步步推进,一些国人本不熟悉的词汇渐渐映入眼帘,其中之一就是“隐私”。

1

曾几何时,十年浩劫期间,灵魂深处闹革命,狠斗私字一闪念,哪里有“私”可言!至今仍一再看到公权力对包括隐私在内个人权利的侵犯,少有个人的维权。

其实,个人又如何?在公共场合接听电话,或高谈阔论,或家长里短;身着睡衣甚至内衣,过街穿巷出入超市,如入无人之境。

最典型者莫过于在医院候诊,同病相怜者关切的目光,慷慨贡献就医经验,无私地诉说或分享着各自的病痛。显示排序的屏幕上跳出“某某,泌尿科n号,到第三诊室”,伴随着标准普通话响亮的提示,在大庭广众之下,众目睽睽之中,只见某某面无惧色,昂然凛然决然步入第三诊室。至此,何必“人肉”,无需谷歌,泌尿疾病患者某某就在眼前。

这还不算什么。只见诊室内人头攒动,医生跌坐在盆地中央。某某须袒露心扉,向医生交底,事无巨细,与众病友共享。随着病情的供认,病友或同情或附和或出招,某某犹如显微镜下的草履虫,被反复端详,仔细把玩;众人七嘴八舌,俨然专家会诊。若是住院,查房或许还要面对外国留学生,于是有幸扬名四海。

即使在互联网上,晒隐私者争先恐后,比比皆是,炫富者有之,自恋者更有之。当下中国社会凝聚的榜样非“闺密”莫属。

中国人,真的在乎隐私?

2.隐私三阶段

实际上隐私,以及个人是否在意自己的隐私,并非古往今来一直如此,而是大致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无隐私可言,对应于农耕和自然经济的传统社会,其典型当属中国。如所知,中国古代是“熟人社会”,所谓“熟人”,意为彼此知根知底。农业社会再加上自给自足,人的活动范围方圆不出几十里,都是“乡亲们”,这是熟人社会的经济基础。

熟人社会的最佳形象代言无疑是福建土楼。看看围成一圈的土楼吧。生活在其中的个人是否正如那只在显微镜下的草履虫?当然此草履虫也可操起显微镜看看其他各色草履虫。在某种意义上,分享隐私已成为社会规范甚至凝聚力。当然,“圈”里的草履虫并不平等。

近现代个人主体觉醒,隐私意识浮现,成为个人之间不可逾越的边界。社会分工、城市化和陌生人市场经济是隐私的社会基础。这是隐私的第二阶段。

互联网开启了隐私的第三阶段。全球化和互联网以空前的规模和深度连接个人,在这样的连接或链接中,个人的部分隐私注定被他人、公司、政府,以及棱镜所知。这是人类在每一项技术的所得之时所必须付出的所失或代价,正如以车代步,“步”被“代”了一样。

在第三次浪潮、后工业社会、后现代社会……一切近现代之事之物皆冠之以“后”一般,“后”隐私时代正在并已经到来。众人恐怕要在接受“后某某”之时,习惯“后隐私”。当然,与传统社会无隐私相比,现在的主动权貌似握在自己手上,说还是不说,做还是不做,点击与否,to be, or not to be。说了、做了,雁过留声,人过留痕,若要人不知除非己莫为。只是互联网把留下的“声”与“痕”,查得更清,传得更广,留得更久,海枯石烂……

众人心中之所以愤愤然,或许还在于大数据。凭什么政府和公司可以窥视个人,个人却不能以同样的方式把政府和公司放在显微镜下一探究竟?政府就不去说了。看看BAT吧。百度知道你搜索什么,阿里知道你的买卖和经济实力,而腾讯知道你的内心世界。

达官贵人、演艺明星实际上在互联网之前就没有隐私了,譬如好莱坞影星艳照,譬如薛蛮子嫖娼(另一侧是大名鼎鼎的“朝阳群众”)。这是身为名人的代价,甚至是生命,譬如戴安娜。想到这里,你还愿意做“VIP”吗?

至于凡夫俗子芸芸众生,至多是大数据中的一滴水珠。政府要关注多少世界大事、国家大事,公司只关心婴儿尿布和啤酒是否放在一起卖;只要不抛头露面,除了家人,又有谁人来关注你的一言一行?

然而不然。人依然希望受到关注。这是人性,是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组成部分。如果不能在现实世界扬名立万,也要在虚拟世界如众星捧月。

3.“隐私”“名人”反比定理

隐私,与名人之“名”成反比。越是名人,越没有隐私。反过来,不知是否越是自我暴露,就可以成为名人?

什么是中国特色的隐私?曾经数千年的传统,第二阶段仅一晃而过,随后便是后现代或互联网。中国人从不在意隐私,这一特色,如今在互联网时代如虎添翼。

个人之隐私及其边界,实际上成为社会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社会得以如此这般运行的润滑油,或者腐蚀剂。无论古今,不分中外。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0844-1084998.html

上一篇:初观《天地玄黄》
下一篇:人类社会的“物竞天择,适者生存”
收藏 IP: 121.237.99.*| 热度|

7 刘立 梁红斌 陈楷翰 吴斌 张晓良 周忠浩 ncepuztf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6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14: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