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人对手机的迷恋程度不轻。沉迷手机不仅是青少年,其中有更多的中老年人。有时影响正常的生活和工作。
手机是1973年美国人马丁.库帕(Martin Lawrence Cooper)发明的,至今已有50多年了。从手拿大哥大“不是土豪便是恶霸”少数人拥有开始,而全民普及手机,在我国也就20多年。根据[手机中国]数据,(2023.4.23)2022年我国成年国民人均每天手机接触时间长为105.23分钟。[看云阅读](2023.6.11)1/4受访者每天使用手机超过10小时,每天玩手机几小时是正常的。
为什么国人如此迷恋手机?有人说,手机登录互联网,彻底击溃了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信息垄断,让愚昧和欺骗变得困难,甚至让谎言破产。但也有人说,手机上网让谎言传播得更快。买东西手机支付当是人们离不开手机一大现实原因。但更重要的是,某音、某手、WX短SP等所建造的信息茧房,困住了很多人。这种投其所好,通过你在网上的购买支付、浏览、点赞、跟帖、发文、转发、回复等行为,将你的互联网形象轮廓勾勒得一清二楚,随之推送符合你的身份、职业、收入水平、学历、需求、观点、地域等的信息,推送你喜欢的视频、图片、资讯、贴吧、直播、小说、音乐、采购等等。从此你的手机实际上成为你的“知心”朋友,废寝忘食相依相伴,把业余时间全部或者大部分交给了手机。
这样很危险。你接受不了不同的意见,因为你有意无意认为手机里看到的、听到的就是这个世界的全部或者主流,你以为进入了古人所谓“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的境界,倘若看到与你不同的观点和意见,甚至发生在其他地方和其他人身上的、你认为“不正确”的事情,也会立马火冒三丈,出言不逊,骂丈!一机在手,真相不重要、不存在。没有真相求知欲,不可能知道真相。丧失了兼听则明的机会,陷入了偏听偏信的“信息茧房”黑洞之中。如果不止少数人如此,问题是不是有点严重?这样,市民社会的信息导向或者叫“正能量”,不会流行,五花八门的观点也许诱导部分公众,走向社会的对立面。
马斯克说:短视频算法会吃掉孩子的大脑。此言非虚。我们下一代有多少人因为有了手机不做思考、不思进取、不可理喻?中学生放假返校第一件事是交手机;放假的第一件事是发放手机,不这样做结果如何?恐怕没人敢试验,至少在中学生那里如此。信息茧房算法会不会吃掉民众的大脑?
面对沉迷网络手机的局面,怎么办?
清醒认识网络的局限性,破解“信息茧房”。
建立可靠的信息获取渠道。多读书,读好书。
建立科学的人际交往圈层。等等。
有人说,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这里我难以认同。有时,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或者一样重要。
2024.4.25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1-9 06:1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