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anrongchen

博文

一本书的历史反映一段民族历史02

已有 993 次阅读 2021-8-30 06:46 |个人分类:土地资源|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关于此书。1934年,《中国地理基础》的出版,引来好评如潮。欧文·拉铁摩尔(Owen Lattimore 1900-1989)在《纽约时报》上评论葛徳石及其专著:“将此领域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他应该成为中学大学图书馆及所有对中国经济和贸易感兴趣的人的一个参考标准,此书是建立在通透的知识及全面准备的基础上,它将填补了我们一个许多的空白。”“《中国地理基础》直到上世纪80年代仍是西方有关中国地理的唯一大学教材。”利物浦大学地理系的罗士培(Percy Maude Roxby1880-1947)曾连续三次对此书发表书评。洪思齐先生也在《地理学报》等刊物上评荐该书:葛徳石将总体与区域地理结合,以科学的地理方法与长期的实地考察来解读中国的方式,赢得了国际学界的一致好评。“著者认地理为观察的科学,并非图书室考据之工作,故对实地考察颇为努力,非坊间教科书闭门造车以耳代目者所可同日而语。”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1932年,侵华日军炮火毁坏了葛徳石氏著作在上海商务印书馆的已经排好的书版,但《中国地理基础》在美国刚出版便被翻译成日文,成为日军全面侵华了解中国的教材。

《中国地理基础》的中译本《中国区域地理》如“译者序言”中所说:“后来这译稿比原先的添加了一倍以上的分量”,因此该书大大丰富了葛徳石原著。本书结构完整,共十七章,加上版权页、封面共10页,序言部分共10+2,正文部分276页,参考文献600多条。参考文献之后有换算表和统计摘要。

正文十七章分别是第一章绪言,第二章气候和地形,第三章华北平原(黄土平原),第四章黄土高原,第五章环渤海山地(辽热鲁山地),第六章东北平原(松辽平原),第七章长白山地,第八章兴安山地,第九章蒙新草原与沙漠(中亚草原与沙漠),第十章秦岭山地(中央山地),第十一章长江平原,第十二章四川红色盆地,第十三章江南丘陵,第十四章东南沿海山地,第十五章两广丘陵,第十六章云贵高原(西南高原),第十七章康藏高原(西藏边缘地区)。(参图1)。


 图片.png


 

        1 中国地理区域图(引自《中国区域地理》)

 

葛徳石“原序”写于1933年,“著者序”是葛徳石于1941年专门为本书作序,译者序写于1946年。葛德石的原著是译者谌亚达先生任职北平师范大学地理系“中国区域地理”课程时,作为参考资料而翻译的,至1937年译出十五个区域并付铅印,“五六万言”,7月卢沟桥事变,不久北平失陷。“形势急转直下,迫使我不得不暂时放弃所有书籍物件,就在八月初从北平匆匆动身南归了。同年十月间师大等校在‘国立西安临时大学’名称下在西安复校了,我受约来校继续讲授这门课目”。当时没有任何材料,幸亏江苏黄绍鸣在卢沟桥事变前离开北平,来西安续学时“把那份铅印译稿和笔记都带来了,”文脉悬于一线,“我的书物还都被留在北平,至今没有得着第二份铅印底稿”。“近十年来”,“葛氏这著作,在我国大学乃至欧美大学的中国地理教学上,都被视作一册珍贵的参考用书”。译者言:“读了葛氏的著作,总觉得它包藏着一种‘朴实率真’的气氛和精神”。“中国地理研究,要避免并终止我们从来容易陷溺的那些不切实在的似是而非的记载和浮华夸大性的文辞语句——这些的确是我们容易走入的歧途”。历经抗战,“我们至今还没有一册足供大学参考和研究用的中国地理”,“这是一件很惭愧的事,直到今日,科学的中国地理,还是不得不数一数过去几个外国人的著作。”如

Little Archi-bald, The Far East, Oxford, 1905.

Richard, L. Comprehensive Geography of Chinese Empire, 1908.

Schmitthenner, Heinrich, Chinesische Landschaften und Städte, 1925.

Sion Jules, Asie des Moussons Part I Chine-Japan, Géographie Universelle, 1928.

Buxton L. H. D. China, the Land and the People, Oxford, 1929. 等。

葛德石氏在1941年专门为本书做序。其中讲到:1925年葛德石任教沪江大学为学生作的简短的刊物,后来逐年增补材料,直至成为一种叫做中国地理(The Geography of China)的著书。在交给上海商务印书馆付印之际,已排版却被毁于1932年侵华日军的炮火。后于1934年由McGraw Hill Book Co.在纽约与伦敦刊印,名叫China’s Geographic Foundations(中国地理基础)。在英文版第三版之后,于1939年有一册法文版本中国人文经济地理(Géographie Humaine et Economique de la China)在巴黎出版。葛氏后于1944年纽约出版了《亚洲之土地与人民——全球陆地三分之一,人民三分之二的地理研究》(George B. Cressey, Asia’s Land and Peoples, A Geography of One Third the Earth and Two-thirds Its People, Mc Graw Hill Book Co. New York, 1944)。葛德石提出中国地理的研究方法:“在中国地理上最大的需要,乃是选取许多类型的地区(typical localities),来作详细精密的研究,其范围为一县区,或较此更小的区域。这等地域的研究应包括许多自然因素,如土地的倾斜、详细的气候、原始植物、土壤侵蚀问题与地下资源等等。在人文方面,一定要作成人口分布、土地利用、各季作物与交通等类的地图。当我们做了精细的研究,我们就能更明白中国的问题及其可能性。

在葛德石原序中讲,“本书是由于十年间的旅行和搜查而成长起来的。野外工作开始于1923年,那时候著者以沪江大学的一个地质学者的身份,经由戈壁而入中国。嗣后六年间走了三万哩的路程,在二十八省区中除云南、四川、西康、福建等省,即十五个地理区域中除红色盆地与西南高原外,视察了许多地方。……多少次匪盗遭遇和内战纷乱了野外研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4398-1301991.html

上一篇:一本书的历史反映一段民族历史01
下一篇:一本书的历史反映一段民族历史03
收藏 IP: 112.20.40.*|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0 00:1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