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hchx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hchx 放眼世界,求真务实,与时俱进,低碳发展,开拓创新,合作共赢

博文

IAEA新的战略性总体规划协调修复中亚铀遗留场址

已有 2953 次阅读 2018-5-29 16:25 |个人分类:核能|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IAEA, 战略性总体规划, 中亚, 铀矿遗址, 修复

 

根据2018年5月25日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新闻和传播办公室发布的信息,IAEA实施新的战略性总体规划协调修复中亚铀矿遗留场址。

blob.png

1  修复前后吉尔吉斯斯坦Mailuu Suu矿区的铀尾矿。 新批准的“战略总体规划”确定了该区域七个前铀矿开采场的补救工作。 (照片:欧盟委员会(I),国际原子能机构(r))

上周发布的战略总体规划将有助于加速中亚地区前铀矿的治理工作。有了必要的资金,最高优先级的网站可以在短短几年内得到补救。

在IAEA的领导下与来自该地区和国际组织的专家合作开发的新计划为以及时、协调、具有成本效益和可持续的方式开展补救活动提供了一个框架。该计划以欧盟资助的Rosatom完成的环境影响评估和可行性研究和研究为基础,定义了该地区的热点和优先补救事项。它还提供风险评估和成本估算。

铀矿开采遗址位于拥有1400万人口的Ferghana谷地区,是中亚地区最肥沃和人口密集的地区之一。它的锡尔河(Syr Darya River)是该地区的主要河流之一。战略性总体规划强调的项目目标之一是促进区域合作,并为该地区的更大稳定和安全作出贡献。

该文件确定了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的七个前铀生产基地为修复的最高优先地位(见图2)。除了已经筹集的3000万欧元之外,还需要约1.3亿欧元来为补救提供资金。欧盟委员会正计划在2018年底召开一次高级别认捐会议,以吸引对环境补救账户的捐款。该帐户由欧洲复兴开发银行管理,将用于资助七个地点的补救活动。

 blob.png

2  七个优先修复的前铀生产基地

少数地方和地区的补救措施已经发生,但由于资源有限,其目的是遏制而不是清理污染。Rosatom监督的初步补救活动已在该地区的其他地点开始。

“该计划将作为一个路线图,通过将这些活动与明确声明和商定的目标结合起来,在国家、区域和国际层面上最大限度地利用有限的资源进行补救,”负责该项目的国际原子能机构废物安全专家Michelle Roberts说。

她说,该计划将定期审查、重新评估和更新,以准确反映该计划的进展和优先事项。

采矿活动的遗留问题

铀矿开采场地建于20世纪40年代中期,当时几乎没有适用于最终报废管理的监管规定。这些开采场地被使用了几十年,然后在20世纪90年代关闭。这些矿山和现场的铀加工基础设施仍然含有放射性和剧毒化学污染物的残留物。

平均γ剂量水平在0.30μSv/ h到4.0μSv/ h之间,相当于半小时到四小时的全球平均自然背景辐射。许多因素可能导致污染扩散和积聚。

吉尔吉斯斯坦国家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监管中心主任Baigabyl Tolongutov说:“位于地震活动区域,容易发生地震、山体滑坡和洪水,但仍有将被污染物质释放入河流的风险,直到这些地点得到补救。”。

他表示,这种规模的发布可能会对水资源的使用造成长期的限制,导致严重的缺水并对人们的健康和经济产生影响。它也可能影响该地区的稳定和安全,特别是如果放射性或有毒物质跨境运输。

联合国决议

联合国大会决议强调国际社会有责任避免中亚地区的辐射威胁,2013年确认需要采取协调一致的方式进行补救。Tolongutov强调,解决过去的铀矿遗留问题对实现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也很有帮助。“修复计划将通过发展技能和增加就业来促进长期的社会经济发展。”

SMP由国际原子能机构铀遗留场址协调组秘书处开发,是由秘书处联合资助。

文献来源:https://www.iaea.org/newscenter/news/new-strategic-master-plan-to-coordinate-remediation-of-uranium-legacy-sites-in-central-asia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2810-1116318.html

上一篇:Framatome为EDF提供后处理铀燃料
下一篇:NETL在阿拉斯加大学举办美国国家实验室日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2 杨正瓴 宁利中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6 17: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