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期以来,我们对我国科技期刊给予密切关注,但是又十分无奈。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窗口,必须引起国人的高度重视。很难想象,一个科技大国在国际上没有一个像样的科技期刊,更不要说科技强国了。
高水准科技期刊的作用
高水准、有影响的科技期刊是反映一个国家科学技术研究水平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国内外学术交流的一个重要园地,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它在一定意义上代表着某一学科的学术领导权,通过高水平学术论文的优先发表,领导相关学科的国际新潮流。因此,做大做强我国的科技期刊,不仅是科学家或者技术专家以及期刊编辑人员的责任,更是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职责。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现在应该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因为办好一个期刊并非一日之功,需要有一个长期酝酿和积累的过程。
我国科技期刊的现状
我国目前有科技期刊约5000种,应该说是一个科技期刊大国。在国内外发表的文章不少,根据《科学观察》(Science Watch)2008年7/8月所发布的数据,中国人所发表的文章超过了日本,仅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这里所说的中国人仅是指中国境内的,没有包括中国人以国外单位名义所发表的文章。
近20多年(1985~2007年)来,中国大陆论文数量增长迅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后,随着科研经费的增长和研究生的大量扩招,论文数量增加迅猛。明近10年(1998~2007年)我国影响大的论文数量增加速度也明显加快。
中国过去5年(2003~2007年)在国际显示度较高的10个学科领域中,有4个学科(材料、物理、化学、数学)论文均占世界10%以上;从影响力看,均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差距并不大。其中注明中国国籍的科技人员与外国人共同发表的论文,所占比例不详。
但是根据Thomson科技信息公司ESI
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国家对科学及教育的投入大幅度增加,通过各类研究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渠道,研究人员的研究经费不断增加,基础研究设施不断更新,为高水平论文的产出创造了基本条件。此外,近几年来大批在海外有突出表现的华人学者回国工作,他们经过良好的科学训练,与国际上知名学者有着密切联系,这些都是潜在的优秀稿源。不少人还都参与有国际影响力的期刊的工作。由于研究经费的积极支持、研究队伍的增加,再加上吸取国外成熟经验,创办国际一流科技期刊的基础条件已经具备。
从大到强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期刊做强的主要标志是"使世界同行离不开,国内外知名学者争相投稿",乃至期刊"领导相关学科的新潮流"。
科技期刊从大到强的首要条件在于科学技术的"原始创新"及基础科学与前沿科学的高速发展,不断涌现出创新人才和创新成果,并将论文刊登于中国期刊。但是现行科技体制下,对中长期规划中规定的那些具有长远性、前瞻性、系统性的项目难以真正落实。因为在评审时,人们要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成果。在教育制度方面,研究生数量增加很快,而对基本素质的培养训练重视不够,却要求在较短的时期内做出一定数量可发表于科技期刊的论文,这不利于发挥青年学子的首创精神。因此,在大力推动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同时,必须鼓励具有前瞻性和系统性的基础研究工作,提倡陈景润式的刻苦钻研精神。
在国内办科技期刊的另一个无奈是稿源问题。国内不是没有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术论文,但大多数发表在国外期刊,这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作为中国科学家要有一点责任感,应该把部分高水平的文章投向中国期刊,使它逐渐做强。
关于如何办好我国科技期刊,笔者有以下几点建议。
1.发行于国外的科技期刊要采用国际科技语言,这是必要条件。根据我国学科优势、学科前沿及我国要扶持的学科类别,要办好一批以英文为主的期刊,成为我国在这些学科上的国际窗口。
2.加强期刊编辑部的责任感,各显其能。应向国际著名期刊Cell执行编辑Emilie女士学习,游遍天下,寻求优秀稿件;PRL责任编辑缪凌(LingMiao)女士每年亲自处理稿件900~1,200篇。编辑不能"守株待兔"。
3.改变期刊出版周期长、信息量少、发行量小的局面,严格审稿制度,把完整的审稿意见及时反馈给作者,帮助青年研究人员提高写作水平,并让他们了解与国际的差距。
4.建立科技期刊发行机制。目前一些期刊采用的"借船出海"模式切实可行。要在当前合作的基础上逐步建立起自己的网络渠道,逐渐摸清国际期刊市场的成功经验和经营规律,扩大自主发行,从而为逐步占领国际市场打下坚实基础。
5.要实现科技期刊集团化,这有利于我们在与国外出版商合作谈判时处于比较主动的地位,有利于学科领域内部各个期刊有机地分工合作,避免国内学科领域内性质相近的期刊疯狂抢稿源的内耗现象发生。科技期刊集团化还有利于在集团内部重新安排期刊布局,学术期刊、中级杂志、科普刊物等不同类型的出版物构成一体,相互宣传、相互支持、相互配合、相得益彰。国际上不少有影响的专业出版集团都采取这样的模式。
6.重视出版优良学风的建立。科技期刊出版界的学风影响期刊的声誉乃至生存,必须高度重视。自引率过高给人以假象、近水楼台先得月(主办单位文章优先),以及粗制滥造、弄虚作假等现象要坚决杜绝。
7.建立科技期刊的增加与淘汰制,但要十分谨慎。要听取科技界人士的意见,对那些新兴学科或要鼓励的学科期刊予以注册发行。期刊的市场化问题很复杂,目前高水平期刊发行量小,广告招不进来,很难维持,除非得到有关单位的支持,否则只有等待期刊真正打开局面以后,期刊价格及销售量大幅度提高,才有可能真正实行市场机制。
建议科技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中国科协等部门的专项资助科技期刊项目的管理办法要适当调整,资助那些发展潜力大的期刊,而不应成为某些期刊维持生存的依赖。
8.与时俱进,纸质期刊仍需保留,也要加快数字化期刊的发展,同时"开放存取"(Open Access)的出版模式也要加速进行。新闻媒体要更深入地介入科技界,这是提高国民科技素质的重要渠道之一。
出处: 《传媒》
作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副主任、中国工程院原副院长 师昌绪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07: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