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报告会上,幻灯片中见到“科技大棚车”,感觉怪怪的。主讲人报告结束,拙某忍不住指出这一点。主讲人笑:“没注意,拼音敲字搞错了字。应该是帐篷的‘篷’字。”
直觉上看,在窝棚和帐篷、棚车和车篷等相对应的用词中,“棚”和“篷”字表示的东西并没有多大的区别,都指遮风蔽雨的简易小房。这样看来,两字应该可以通用,但问题是只要你互换一下,马上就出怪。
度娘解释:棚是用竹、木搭成的篷架或小屋;篷是用竹篾、苇席、布等做成遮蔽风雨和阳光的设备。这样的解释,同样也看不出两者有多大的区别:棚要支架搭建而成,篷同样需要支架搭成。一定要找出区别的话,无非是“棚”意在强调其支架,而“篷”则强调其篷顶。这样的区别又有多大意义呢?
“棚”“篷”两字都是形声字,声符分别为“朋”“逢”二字。在汉字中,声符并非单纯表示读音,很多情况下也表示一定涵义。同门、同师为朋;古代以贝壳为货币,五贝为一串,两串为一朋。因此,朋的意思指相同并列而且连为一体。“朋”作声符,棚因此强调指示其用竹、木等牢固连接而成用来支撑遮蔽物的框架,暗示支架是固定的整体,是棚的关键所在,一旦拆卸棚就没了。遇见、迎合为逢。“逢”又以“夆”为声符,夆的意思是“植物在春天三月疯狂长高”,引申为“长高到顶”。因此,逢的意思是升到顶端相遇。用“逢”作声符,篷因此强调指示遮蔽物在顶端与支架相遇相逢,暗示篷顶是反复使用的,是篷的关键所在,整个篷可以拆卸组装。由此看来,棚和篷的最大区别在于能否拆卸组装。因此,“科技大篷车”写成“科技大棚车”,“温室大棚”写作“温室大篷”,就显得怪模怪样了。
与朋友闲聊,突得启发,意识到有些棚也是可以拆卸组装的。尤其市场经济情况下,喜棚、灵棚之类,只需一个电话,就有商家前来利用组件搭建现成。再如北方园林绿化中用来保护树木越冬的小温棚,同样是开春拆卸入冬前重装,可以重复使用。
在一定程度上说,蔬菜生产中的塑料大棚,扦插育苗中的塑料小拱棚,都可以拆卸重装使用。
由此看来,有些棚与篷一样有可拆重组特性,但同样不能写作“篷”,否则就出怪。
总起来看,这些可拆重装的棚其服务的事情都是一个一个的独立事件,其间棚是不能拆卸的,也就是说,在其服务的事件持续期间,棚是固定的。而帐篷和科技大篷车之类的篷,其所服务之事必需转换地方继续,帐篷用于居住,要转换营地;科技大篷车用于宣传,流动性更强。因此,棚用于固定的服务对象,随着其事的结束或再兴而拆弃或重装;篷用于流动性服务对象,随着其事的暂停再续而拆卸重组。
曾经有人提议把汉字改为拼音字,以便与国际接轨。如果真要实施起来的话,用不了多久,棚和篷这两个东西在口语和文字上就很难区分了,岂不是文化的一大损失?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21:5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