剥壳 播棵 啵咔 卜坑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hickdoor 说说话,就是说说话~~

博文

舆论的棒子是如何抡到学校头上的?

已有 3057 次阅读 2010-10-24 15:33 |个人分类:假正经|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观察了几天河北大学校园撞人事件,终于忍不住给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工作的朋友打了个电话,总是有了解内部的意图,这位朋友跟我一样,都是小人物,对于有些事,只是身在其中,未必知其所以然。
       我问,学校里到底有没有“封口”呢?他说,没有啊,那么多人看见了,人又死了,事情闹大了,谁封的了啊?再说,谁愿意管这种事,惹一身不是呢?我说,那总会跟同学打打招呼吧?他说,招呼自然是要打的,出了这么大的事,老师有责任要跟学生做一个交代呗,但这也不能叫“封口”吧。你也知道,学校里人这么多,一件事传来传去,萝卜变成西瓜的事也是常见。如果是目击者,自然可以接受采访,把自己知道的事告诉媒体,如果不是目击者,就没必要将听来的传言再加工传播。
        我对这位朋友说的话深以为然。
        首先,事情发生在学校里,死者和伤者都是学生,但作恶的毕竟是恶少而不是学校,况且,恶少的车,也是学生和保安共同拦下的,在这个事件中,学校同样是受害者。
其次,至于学校有没有封口,学校的本意和公众的看法之间会有距离,立场和情感的因素也夹杂其中。
一方面,学校是否和李刚合谋以图实现某种程度上的“封口”,目前还没有证据证实,只能是猜测和传说,但是以常理揣度,学校确实没有必要做这样高风险的事。另一方面,学校跟学生是否打招呼,倒是可以确定的,而且学校的道理也很明确:事件发生在学校里,学校有责任跟学生分说明白,防止传言变成谣言,成为恶性群体事件的导火索——站在学校的立场上,这样做也是一种负责任的表现。
有一只小蝴蝶虽然在半年之前起飞,也在这几天的撞车事件中引起了一阵旋风,这就是河北大学校长王洪瑞论文抄袭事件。拔出萝卜带出泥,网络的力量是无穷的,在传播撞人事件之时,这一当时并不太引人注目的抄袭事件,也因此轰轰烈烈起来。更为有趣的是,王校长在抄袭事件中打压校内舆论、报复举报者的做法,仿佛是在给撞人事件中学校的态度,提供了一个旁证。
虽然河北大学工商学院与河北大学的关系千丝万缕,严格的说却不是一所学校,河北大学工商学院是依托河北大学建立的独立学院,也就是通常所说的“三本”;河北大学则是普通本科高校,在河北省内是“一本”招生。如此看来,河北大学王校长的抄袭事件,算在河北大学工商学院的头上,多少也是该校的另一种委屈。
至于后来有学生在采访时表示,不确定有没有听见恶少说:“我爸是李刚”,此被认为是学校“打招呼”、“封口”的证据。我想说的是,恶少有没有说“我爸是李刚”,并不是决定此事件恶劣程度的关键要素,即使肇事者没说这句话,有两个细节也足以证明他的态度:第一,撞人之后他若无其事的将朋友送到宿舍楼下,并且有恃无恐的原路返回。第二,当车被拦下之时,他首先不是关心受害者的伤势,而是检查车的损坏情况,抱怨自己的车被撞坏了。
有了这些因素,校方在此次事件中被动的窘迫处境就不难理解了,但是,校方虽然委屈,却不无窝囊,如果在第一时间就积极主动的面对,公开表明自己的态度,以恰当的方法对学生进行解释和说明,而不是下意识的遮遮掩掩,以至于在和媒体合作中给人以“半推半就”的感觉,公众舆论的棒子也不至于抡到自己头上。
有官二代的背景的肇事者当众酒后驾车撞人且不闻不问,实在令人发指,这种事就像是一根根的毒刺,无情刺入了本就被“社会不公”折磨的公众的心,对于这种事,舆论的棒子不但要有力,还要灵巧,抓住事情的关键点猛抽,要让“社会不公”真正感觉到疼和恐惧。
但是,如果棒子抡在次要矛盾上,比如学校的头顶,就有点跑偏了。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00170-376619.html

上一篇:道歉,也是狡辩的一部分
下一篇:经历,以爱情的名义
收藏 IP: .*| 热度|

3 苗元华 侯成亚 陈辉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07: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