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老师离开的是中科院,饶毅老师拒选的是院士;将两件事,以及两位老师的个人风格联系起来,别是一番滋味。
王鸿飞老师在博文《现在可以说了》中提到:
“1999年回北京工作的时候,并没有再回美国工作的打算。”
“人们常常会对在中国的环境下做象样的研究缺乏信心。至少我自己的经历说明,如果有适当的环境和支持,近年来在国内科研体系中做一些像样的研究还是可能的。当然,国内科研环境和评价体系需要改进的地方很多,尤其是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很不乐观,相信十几年来陆续回国的战友们对这些问题的感受一定是罄竹难书。”
饶毅老师在博文《减少中国科学界浮躁的一个必要步骤》中提到:
“在这样的情形下,中国科学界浮躁是自然的,不浮躁倒奇怪:因为职称高,没有‘后顾之忧’,不怕评审,就热衷通过搞关系奔经费、而不是靠学术。中国生命科学界,90%以上的教授在90%以上时间不听学术报告。有些人(国内所谓做得好的人)不听国际重要科学家的报告,而为了当选院士的投票只听国内院士的报告,给现在的学生树立不良榜样。70年代、80年代的教授,条件比现在差,科学热情高很多,为例听学术报告骑自行车、搭公交车全市去听。现在,很多单位,国际学术报告来了,教授不听。更有甚者,所长邀请了人,自己不听。”
大海龟们不爽,小土鳖们应该感到的是悲哀,而不是幸灾乐祸的看笑话。也许,“科学家声明不当院士,比评上院士更有价值。”——聂广老师评论。
延伸阅读:
众议饶毅落选院士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750-476731.html
上一篇:
饶毅教授拒选院士是传统科研体系洗牌的开始?下一篇:
一种渔具,有人认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