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教版数学课本97页中的第7题:“如图,△ABC中,∠C=∠ABC=2∠A,BD是AC边上的高.求∠DBC.”
一个小孩子不会做,来问我。
我让她把书给我。我念题,除了“如图”两字,其它都念了,鼓励她根据我的念去画图。
接着,我问她:“由△ABC中,∠C=∠ABC=2∠A,你想到什么?你为什么这么想?”;问:“由BD是AC边上的高,你想到了什么?为什么”;又问:“从图上你看到了∠DBC的什么”;“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辅导了第7题,接着是第8题:“如图,△ABC中,AD是高,AE、BF是角平分线,它们相较于点O,∠A=50°∠C=70°,求∠DAC,∠BOA.”。我仍然没有念题中的“如图”两字,仍然是鼓励她先根据我的念去画图,然后把书还给她。
重点问了:“由△ABC中,BD是高,你想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AE、BF相较于点O,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图形中的∠DAC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从图形中的∠BOA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看到、想到了这么多,你准备怎样选择,为什么?”。
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你准备怎样选择,为什么?这就是我在平时教学中最习惯的问。
讲知识,讲方法,讲思路,讲结构,说到底还是教知识,是基础,也是基本,这是必须有的教学程序。只是这样的讲,对很有天赋的学生基本可以了,对绝大多数学生是很不够的!育必须目标所有学生,至少也需要目标绝大多数学生。这个育的教学过程必须尽可能的创造条件让学生们自己多看多想!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6:1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