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美国与大连培训中心的老领导相逢----日记摘抄486
武夷山
1988年12月9日
今晚,我们音乐组的成员应邀去英语老师家晚餐。喝了punch(宾治酒),就得吃sherberts(果汁牛奶冻)。我们尝了微波炉做的烤牛肉、表面覆有棉花糖的白薯、冰激凌和甜饼干。然后我们帮着装点圣诞树,在上面挂了好多小玩意儿和丝状装饰物(用以表示冰柱)。
12月11日
昨晚X请我在George Town的La Ruche Cafe吃饭,他不费劲地就找到了停车位,我们从停好的车里走出来一看,餐厅就在马路正对面。我们聊了很多,他说他想要四个孩子。
12月12日
为庆贺中美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MBA项目1988届学员顺利毕业,商务部助理部长Louis Launch先生今天下午在商务部大楼举办招待会。韩叙大使和XX应邀出席,我也被邀请。在招待会上我遇见了李文翰、朱舜卿和David Mathius,他是XX的助手。
今注1:
1982年我在中美工业科技管理大连培训中心学习时,朱舜卿老师是大理工学院方面派出的管理者之一。2016年4月10日的光明日报有篇报道(http://character.workercn.cn/370/201604/10/160410091805063.shtml)提到了朱老师,转录如下:
“爷爷教授”与青年学生的信仰约定
——大连理工大学老教师二十六年坚持指导青年学生理论学习纪实
大连理工大学老教师与青年学生座谈讨论 资料照片(照片中的老人应为朱舜卿老师----博主注)
日前,在大连理工大学一间会议室里,40余名青年学生就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发表观点,辩论声此起彼伏。开展讨论的是大连理工大学大学生理论研究会。像这样的理论学习,大连理工大学已经坚持了26年,而这离不开一批老教师。
让大学生与理论学习结缘
“同学们,当今,意识形态复杂多样,马克思主义主导地位面临各种挑战。有些声音说马克思主义已经不适应现在的中国了。通过学习马列原著,你们对这种观点怎么看?”这是现今83岁高龄的朱舜卿教授在参加学习会时提出的一个问题。作为大学生理论研究会的一名指导教师,他每次参加学生学习研讨前都会认真准备,查阅大量资料,想出若干问题“考”学生,让学生将自学和自由研讨相结合,通过激辩使枯燥的理论知识在青年学生头脑中生根发芽。
这样的理论学习,朱舜卿已坚持了20年。20年间,不管风霜雨雪,朱舜卿总是在周日出现在大学生理论学习现场。
在大连理工大学,坚持指导青年学生的老教师不在少数。84岁高龄的学校原党委书记金同稷教授对空气和温度敏感,不能经常外出参加学生讨论。带着对青年学生的期盼,他邀请学生到家里面对面地开展定向指导。
“我们把这些学生当成自己的第三代来看待,希望自己的后代能有一个正确的理想信念选择。”这是老教师们共同的想法。
这些教授被学生们亲切地称为“爷爷教授”。“‘爷爷教授’比我们思想还时尚、还活跃,提出的问题思辨性强,还经常将网络词汇用在理论学习中,枯燥的学习内容变得生动有趣。”2013级学生赵明月说,现在每周最期待的活动便是周日上午来到团委理论学习室,和老师们一起研讨解读最新热点问题。
早在1990年,学校一批退休老教师开始指导大学生课余理论学习。26年来,共有52位老教师指导各种马列理论学习5592余期,指导学生277.8万余人次。目前理论学习的指导老教师有15位,他们平均年龄高达77.8岁。
让理论学习变得“有用”
2007年,响应共青团中央“青年马克思主义者培养工程”号召,大连理工大学在大学生理论研究会的基础上成立了大学生理论提高班。老教师带领学员研读马列原著、学习最新的理论成果,力求将课余理论学习做深入,为青年马克思主义者的培养打好基础。
“中国共产党是为公,还是为私?”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理论提高班学员周学飞的心中。为帮助周学飞提高认识,82岁的索普一老师主动提出担任周学飞的指导教师。
从《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马列原著出发,到中国共产党党史,索普一老师为周学飞制定了一系列学习计划——每周阅读一个章节,定期汇报读书成果。“当时拿到马列原著,简直就是一部天书。”但让周学飞感动的是,这个82岁的老人雷打不动地每周都来讨论室,帮忙解决他的困惑。从开始的一头雾水,到最后坚定理想信念,周学飞整整花了一年的时间。
为了学深学透,老教师还充分发挥专业特长,在讨论室成立简单的课堂。让现在已经担任辅导员的于贵书印象深刻的是,学员们对“剩余价值”理论很熟,但并不理解其剥削无产阶级的本质。曾教授政治经济学的史云峰老师了解这一情况后,自己亲手制作了一个展板,现场讲述剩余价值理论,帮助大家揭开谜团。
每次中央有新的理论精神下来,这些老教师都要先进行集中学习,再组织学生学习。目前,学校已经组织开展了八期大学生理论提高班,共培养优秀学员330余名,近百名学员在培训期间或培训后入党,60余名学员被吸纳为大连市红色时尚宣讲团成员,活跃在大连市各大中小学的红色宣讲台上。
......
今注2:
网上有个长篇传记文学作品《魔窟奇人传》,里面提到了李文翰(http://bbs.tianya.cn/post-culture-937629-2.shtml):
邓葆光在日本有个叫李文翰的朋友,当时是蒋政权驻日本大使馆的新闻专员。他的岳父是傅经波,即前美国驻华大使司徒雷登的秘书。由于这些社会关系,李文翰的门路很广。他早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曾在邓葆光的上海寓所住过三年,他们的交往很深。此刻,他写信给邓葆光,说已给邓葆光办好了去日本的手续,建议邓葆光在日本治伤,伤愈后,再与他同去美国——因为他岳父傅经波的全家在美国。
俐娜把李文翰的信念给邓葆光听。邓葆光虽然不能讲话,但是脑筋很清晰。“去不去日本?”几个字在脑海里翻腾。日本,邓葆光是了解的。前半生中,他到日本去过几十次,他曾在日本留学三年之久,日本的十几个大城市他都熟悉。这一次,他离开日本也才几十天!日本朋友的声音笑貌,还清晰地在脑海里显现着呢——但现在,他不能去日本,因为潘汉年市长和杨帆局长还没有回话,他不能随便行动!而且,他更不愿就此长期离开祖国,侨居国外……
于是,邓葆光果断地摇了摇头。
东京的李文翰接到了回信:邓葆光拒绝来日本!他不由得深深地叹了口气:对这位固执的朋友,他是无可奈何,劝也劝不转的。
后来,李文翰自己由日本来到了美国,加入了美国国籍。现在,他是美国商业部远东计划司负责人。近年来,他又以美籍华人身份赴大连,在中美合办的“科技管理人员培训班”任美方主任职务。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6 00:3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