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锦清教授论传统
武夷山
《天涯》杂志2016年第2期的“环球笔记”栏目摘登了曹锦清教授的一些观点。我在网上搜了一下,能找到曹教授一次学术报告的摘要和扫描版全文,如下:
印度归来话中印比较
曹锦清
文章来源:《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5期
[摘要]最近几年来,与中国极具相似之处的印度是以中国为标准,把中国六十年的发展经验作为观照他们现实的尺度。印度学者以中国为背景,认为中印两国现代化道路的不同,主要源自于两国不同的土地制度。中国自 1950 年开始实施的土地集体所有制为改革开放三十年的成功转型奠定了制度性基础,并用革命、阶级的叙事割裂了与传统的联系,减少了现代化的发展阻碍。与此不同,在印度,与种姓结构、村落制度纠缠在一起的土地制度,使得它的现代化的道路极为曲折。因此,中印两国土地制度以及历史传统和现实关系的比较,对于我们反思中国的现实问题就显得尤为重要。
[关 键 词]土地制度 现代化道路 中印比较
[作者简介]曹锦清(1949-),男,华东理工大学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导、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中国城乡发展研究中心名誉主任。
该文章全文见http://www.sociologyol.org/yanjiubankuai/tuijianyuedu/tuijianyueduliebiao/2015-12-23/20942.html。
我觉得曹教授报告中最有意思的观点是:
一个被历史纠缠的国家要进入工业化、城市化和现代化,就有必要隔断与传统的关联。当传统不再纠缠于现代发展的时候,我们要有自信大规模地修复被切断的历史。传统被大规模恢复过来作为我们认识的一种符号,这就是我们当下所干的事情。但前提是,如果它纠缠于当下,必须与它告别,不纠缠了,那么我们就可以有选择地把传统的某些个东西重新召回到当下,来作为我们民族识别、民族记忆,也包括我们民族自豪感的一个文化的要素。
这个看法,比简单地反对传统或热爱传统都要高明。但问题是,有些传统被破坏到一定程度后,就彻底死亡了,无法“重新召回”了。正如人们常说的:很多东西,拥有的时候不觉得,失去了才觉得宝贵。可是,此时方才认识到那些东西的宝贵,已经为时太晚。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3 20:0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