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在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学术研讨会暨贾谦先生去世三周年纪念会上发言

已有 3180 次阅读 2016-1-11 15:30 |个人分类:中医国粹|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在“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学术研讨会暨贾谦先生去世三周年纪念会”上的发言

2016年1月9日

 

贾谦老师领导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课题组”是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信息分析研究中心的一部分。我曾担任该中心主任,担任所领导后也分管该中心。我还曾经和贾老师住同一个楼,只是不同单元。所以,与贾老师很熟悉。

今天想谈的第一点,贾谦老师是个有激情的paranoid,值得我们学习。

有一本畅销书叫《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ONLYTHE PARANOID SURVIVE),作者是英特尔公司的创始人安迪.格鲁夫。在这里,paranoid这个词不怎么好翻译,译作“偏执狂”不好听,因为偏执狂是一种病。格鲁夫想说的是,只有一根筋类型的人,在他人看来是偏执的人,认定目标,不屈不挠,才能成功。不是说,偏执型的人格都会成功,而是说,性格上不偏执的,四平八稳的,反而不易干成大事。贾老师就属于不屈不挠的一根筋,跟他接触较多的人都能感觉出来。举一个小例子。记得2003年SARS期间,官方规定不许搞任何集会,怕传染,但贾老师早就定下日子要搞一次研讨会。他向所里申请会议室时,所里的答复是:文件明文规定不许搞集会,所里就不会同意你们在中信所大楼里开会,要不然,万一谁被传染了,所领导担不起责任。后来,贾老师就百般努力,终于联系成了北京藏医院,在那儿开会了。如果是我,明文规定不许开会,那就改期呗。中信所的中医药发展战略研究在社会上发生一定影响,与贾老师这种个性特征是分不开的。我想,我们应该向贾老师学习,确定了目标就不屈不挠地前行。

第二,中医药发展规律之一----以不变应万变?

如果我们知道发展规律,那中医药就不会是今天的局面了,那大家在规律指导下工作就是了。我们都不知道中医药发展规律是什么,所以要摸索,要探讨这个规律。我猜测,无论我们最终摸索出的规律是什么样的,可以肯定地说:中医药的发展规律与中华文化的整体发展规律是一致的,而不是矛盾的。也许,从某种意义上说,中华文化的发展规律之一是“以不变应万变”。下面,我们仅将汉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的特征与中药的特征来做个对比。

中文的每个单字相当于每一味药材。从古到今,药材还是那些药材,汉字还是那些汉字,变化很小。药材的组合是无穷的,从理论上说,巧妙、恰当的组方就可以、就可能应对新出现的病症;单字的组合也是无穷的,无论出现什么新事物,用常用汉字的新组合构成新词都基本可以表述。中药和中文二者之间在这方面的同构关系非常明显。这不像西方,他们是以变应变。英语中,每出现一种新事物,就要造一个新词:gene. telephone,television,mobile phone,等等,汉语的“新词”却几乎都是利用“旧字”:基因,电话、电视、手机,等等。英美人不掌握几万个单词,不容易顺利地阅读报刊,而中国人掌握几千个常用汉字,应该就不影响阅读理解了,因为这几千个汉字组成的词汇量是惊人的。在西方国家,每出现一个新的病种,他们就思考如何开发对付这种病的新药,而一些优秀的中医则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创制一个对付新病种的新组方。

如果“以不变应万变”确实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特征,一个规律,那我们千万不要丢了这个传家宝。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缺不了它!

第三,中医药隐性知识的显性化将是巨大的挑战。

在座的应该都是相信中医药、热爱中医药的,但我想即使是过去怀疑中医药的人,只要找一位真正优秀的中医看过病,则过去的所有怀疑都会土崩瓦解。问题是,多数老百姓在生活中碰到的多数中医不是优秀中医。培养优秀中医太难了!1992年,我亲耳聆听了山西老中医梁秀清(他家九代中医)先生的报告。他12岁时父亲就让他开始练习梁氏诊脉法。这梁氏诊脉法,颇有一部分《难经》脉法,如练习一呼一吸脉行六寸,练久了就能计算出脉行至何处有异即何处有病;练浮取、中取、沉取则是按《难经》上说的往三个指头上粘豆子逐渐加码。春弦、夏洪、秋毛、冬石是四季平脉,父亲对他说,只有掌握了平脉才能摸出病脉。然而,初学脉时父亲不让他摸人的手腕,而是让他去摸河里的水。父亲说河流好比大地的血脉,它四季四时(早午夜晚)的变化,犹如人脉的变化,掌握了河脉的变化,有助于掌握人脉的变化。乍暖还寒的初春,他把手插进河水中摸着固定的绳子细切“春弦”;金风送爽,他一手托着麻雀,一手轻抚雀背,闭目体会“秋毛”;炎夏他头顶烈日摸着河水练“夏洪”;冬天他砸冰伸手到河水练“冬石”。他天天摸着自己的脉搏,体察脉的瞬息变化,每当季节变换的日子,哪怕是半夜,他也摸着自己的脉体会几点几分几秒脉丛一个季节的形状突变到另一个季节的形状,为此他整苦练了3个寒暑才掌握了梁氏诊脉法。(以上表述据郭博信的文章http://blog.sina.com.cn/s/blog_514f22260100e04t.html,与我听到的梁先生自己的表述基本一致)他连人体内的肿瘤,身体表面有几处手术后的刀疤,都能靠把脉准确判断出来,简直难以置信。如果他的成长之路是典型的优秀中医成长之路,我们的中医药大学有可能采用这种方式吗?更不用说,中医院大学的一些老师们自己的诊脉能力还要打问号呢。

总之,我们面临的问题是,真正优秀的中医太少,而且,他们的问世似乎纯属偶然,我们不知道用什么途径能培养更多的优秀中医。主要症结可能在于,优秀中医所掌握的知识、技能、诀窍的精华,多半属于隐性知识,而不是显性知识,编码化的知识。不是他保守,不肯教,而是无法讲清楚那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内容,另外就是再怎么教,徒弟可能听不懂,领会不了。

在过去的某一个阶段,捍卫中医药的生存地位是最重要的;到了新的阶段,中医药法即将通过,全社会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人相信中医药,愿意找中医看病,但我们却提供不出足够数量的好中医的话,中医药事业发展也会经历另一次危机。不要以为,受欢迎就一定是好事。我有一位朋友是加拿大人,目前在英国任教,是科学计量学家。他年轻时曾经在加拿大开过电脑商店,是加拿大最早卖电脑的零售商之一,生意特别好,但就是由于生意太好了,资金链条断裂,他这个电脑商店很快就破产了。受欢迎的事物也会经历危机的,就是这个道理。所以,我们在座的,还有中医药教育界,以及新闻媒体,都要在如何将中医药隐性知识和技能显性化方面花极大的力气才行。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49668.html

上一篇:关于杜邦公司研发的二三事
下一篇:2015年美国企业创新领域的特征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12 李竞 徐令予 钟炳 刘钢 徐晓 杨正瓴 许培扬 王号 赵凤光 李泳 jlx1969 zjzhaokeqin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14:4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