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书宜少岁承先法 人到老时盼后贤

已有 2500 次阅读 2015-12-7 13:33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教学心得|文章来源:转载

书宜少岁承先法  人到老时盼后贤

 

■韩布新

有位穿着硕士服的美女同学问我:“你是博士吗?”我很高兴,因为她没认出我戴的导师帽,更没看到被帽子盖住的白发。我说:“23年前我是博士,现在是博导。”

岁月如歌。在心理所这个大家庭中,我成为了长辈。30年前,我读研究生时向安徽省文联主席刘夜峰先生求得的一副对联,“书宜少岁承先法,人到老时盼后贤”。年近知天命,这副对联十分切合我现在的心情。

如今心理所的学生经过严格、系统的心理学知识、理论教育和研究技能培训,已用初步的科研成果向国内外同行证明,我们的学生可以在世界各地的学习或工作岗位上,独立从事心理学学习、科研、教学和应用服务工作。身为长者,我现在有“儿行千里”的担忧,更有对学生们未来“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的期盼。

现代心理科学在中国发展迅速,人才培养越来越多,几乎与国际同仁同步。但是,我想分享三个事实。

其一,现代心理学在国际上有两个界定,或曰冯特确立的学科,讲究生理、心理层面的共同规律;或曰由弗洛伊德基于犹太教文化建立的精神分析、开创的(临床心理学)职业,重视精神层面的个体差异。两位大师分别基于基督教伦理和犹太教伦理中对人类心理的深刻洞见,以一己之力引领心理现代化潮流,在科学时代为心理学开启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其二,20世纪百名杰出心理学家中,没有一位中国学者,而犹太人占据39席。这个心理学百强的评选标准,堪称“成名成家”的硬道理。三个定量指标分别是期刊引用率(代表领域小同行的认可)、《普通心理学》教科书引用(说明学科发展历史中的重要贡献)和评选人提名(证明百年内、全球心理学家的认同)。四个定性指标分别为是否美国科学院院士(代表美国科学界认同)、是否美国心理协会(APA)主席(说明得到大多数美国心理学同行认可)、是否获得过APA杰出贡献奖(代表美国心理学界的认可)和是否有姓氏相关的心理现象或理论(标志着心理学发展史中里程碑式贡献)。为什么根据这些指标选出的百强,犹太人占据三分之一以上?犹太人的信仰生活或许是关键。这个小众民族在三千年反犹世界中杀出一条血路,奉行不妥协、不放弃、不传教政策,却尊(母系)血缘至上,坚定持守“选民”身份数千年!每个犹太人在基于信仰的社群中长大,其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乃至成人礼,无不展示其对独立思考、身心灵圣洁生活的自发追求。他们从不放弃独立思考,以刨根问底为乐、为荣;在追求极致的社会实践(治学、经商、全球博弈)中绝不浅尝辄止。

其三,有人做过调查,2003 至2007年顶级心理学期刊论文被试的被试是古怪的,因为他们仅代表全世界12%人口。全世界心理学核心期刊、教科书中讲的就是如此古怪的心理学,其前提是人类无差别,白人等同于全人类;中国人(占全球人口22%)、亚洲人(占全球人口57%)自己的心理学研究在国际核心期刊、国外教科书中的表达完全不成比例。这样的现代心理学概念、理论和技术用于中国人、亚洲人,真需要慎思明辨。

20世纪我们主动放弃的身份认同及其相关概念、理论、观点,21世纪是否要拿回来?20世纪中国人在白话文运动、打倒孔家店运动、“大跃进”运动、“文革”、改革开放中表现出的历史虚无主义和身份认同危机,在21世纪大国崛起中,需要如何调整?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中,心理学能够起什么样的作用?

我分享这三个事实,是想说我们中国的心理学任重道远。中国心理学的未来,属于我们,更属于你们。我们的脚步,迈在21世纪的时空中。我盼望,21世纪的中国心理学家,可以背靠三千年文明积淀,在现代心理科学中留下自己的烙印;希望21世纪杰出心理学家名录中,有十名以上中国心理学家上榜。

我长于乡下,但自小家有书香。兄弟姊妹7人,加上伯父家的大姐、大哥,9人一起长大。父亲身为中学语文老师,对孩子们寄予厚望;督促甚严,且常书写条幅以提示。上世纪70年代初,父亲的老师、安徽省著名书法家葛介屏先生赠他联语云:立足莫随流俗走,置身宜与古人争。老人家于大院南侧手植竹林,并以“竹林争艳”条幅,期望晚辈们自强不息,各有擅长。我考上大学的1981年,他手书“振兴中华”;我1993年博士毕业后,他又书“大志凌云”。人传三代,志存一息。

找好处启开天堂路,悔亏行关闭地狱门。感恩和悔改,无疑是保持心理健康的法宝;而本分、尽心、不放弃,则是为人、处事的法门。

(本文选自中科院心理所所刊)

《中国科学报》 (2015-12-07 第7版    学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41621.html

上一篇:政府支持科学的三条理由(外一则)
下一篇:老师一席话,改变一人生----日记摘抄(405)
收藏 IP: 168.160.158.*| 热度|

3 钟炳 邱敦莲 王号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3 21:4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