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我是《中华读书报》的“小”作者、老读者和义务传播员

已有 2492 次阅读 2015-10-20 07:02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博主按:这是我去年71日向《中华读书报》投的稿,响应其创刊20周年征文,未获采用。)

 

我是《中华读书报》的“小”作者、老读者和义务传播员

武夷山

  

我与《中华读书报》有三重关系:作者、读者和义务传播员。

1997年至今,我在《中华读书报》只发表了5篇短文,数量不多,所以是“小”作者。但是,每一篇都很难忘。《选择与随缘》(中华读书报,199772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72557.html)是我对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赫伯特. 西蒙一生学术历程的感悟。他跨越了经济学、管理学、人工智能、心理学、哲学等很多领域,在每一领域都有卓越建树。看起来,他的每次学术“转向”似乎都很随性,但他说,其实我一辈子都在研究“选择”问题。在这位大师身上,选择与随缘一点都不矛盾。《培养科迷》(中华读书报,1998825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93195.html)是说,有了体育迷,体育事业大发展就有了基础;有了戏迷,京剧的传承就不用担心。我国的科迷太少,那么,政府再重视科普也没有多好的效果。因此,要大力培养科迷。《科普,不能再单兵作战》(中华读书报,1999318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886632.html)介绍了发达国家是如何多方配合做科普的。《重复发表现象在全世界居然如此严重》(中华读书报,2010721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46809.html)是根据我的一篇博文改写的,但形式上表现为陈菁霞记者对我的采访。这是我第二次与她合作,很愉快。第一次合作是2010225日,中国公众科技网直播了她围绕科普主题对我的访谈。我接触过很多记者,像陈菁霞这样高水平的记者确实不多见。《“山水人生”和百年国史》( 中华读书报,20131218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51272.html)则是一篇书评。有意思的是,我虽然写过很多书评,但只在《中华读书报》发表过这一篇。另外,我还偶然发现,科幻作家星河在20021127日《中华读书报》发表的《科幻让女性走开?》一文中,引用了我在其他报纸上介绍的“域外新书”。

2002年起,我每年订阅《中华读书报》,从不间断,所以算是老读者了。由于工作太忙,我只能每次先把大标题浏览一遍,这样,就知道哪些文章值得细读了,然后,将报纸放入我随身带的书包的夹层,以便抓住任何小空隙(例如,听报告之前的空隙,在医院排队等待配药的时候,机场候机时分)开展阅读。在我这个随身带的书包中,除了《中华读书报》外,别无其他读物。浏览《中华读书报》的最大好处是:一报在手,好书尽知。

为什么说我是《中华读书报》的义务传播员呢?因为我每当发现一篇文章有较高的学术价值,或写得漂亮,就要在网上找出该文的电子版,在我的科学网博客上转贴。我的博客较受欢迎,日均点击量总在3000至6000次之间。科学网规定,转载的文章不计入博主的点击量统计,因此,我转载这些文章完全是为了与大家“奇文共欣赏”。例如,2014年1月17日《中华读书报》发表的《杨宪益家族往事之“三方通话”》被我转载,转载的帖子被点击了445次;又如,2013年11月13日《 中华读书报 》发表的《我是落花生的女儿》被转贴后,居然被点击1178次!我自己写的文章也不一定获得这么高的点击。迄今我转载《中华读书报》的文章至少有几十篇了。

衷心祝愿《中华读书报》越办越好,希望这个老朋友青春焕发!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929444.html

上一篇:蛙泳与挖蛹----日记摘抄(369)
下一篇:被评为使馆的先进工作者,奖金5美元----日记摘抄(370)
收藏 IP: 106.120.60.*| 热度|

5 李竞 赵美娣 钟炳 李杰 李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0 23:3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