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持理性激辩“赛先生”
文汇报 2014-8-18
图片说明:昨天是上海书展开展以来首个双休日,书展迎来大客流。远眺展会现场,每个展台前都密密麻麻挤满读者。 本报记者 叶辰亮摄
饶毅、江晓原昨做客上海书展 秉持理性激辩“赛先生”
报告厅里座无虚席,走道上满是席地而坐的年轻人——这种在大学里时而可见的盛况,昨天出现在2014上海书展的活动之一、《饶议科学II》新书首发现场。新书作者、北京大学教授饶毅与对话嘉宾、上海交大教授江晓原,就“科学文化与中外教育”展开了一场理性而又针锋相对的交流。
中国有无科学传统?
几个星期前,以“敢讲真话”著称的饶毅与清华大学教授鲁白、美国密西根大学教授谢宇共同创办微信公号“赛先生”,关注度一再提升。在“赛先生”的发刊词中,饶毅提出了“赛先生在中国还是客人吗”的讨论,一石激起千层浪。
于是昨天,两位学者的对话就从著名的“李约瑟之问”开始。英国学者李约瑟在其编著的《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提出:“尽管中国古代对人类科技发展做出了很多重要贡献,但为什么科学和工业革命没有在近代的中国发生?”饶毅认为,李约瑟提出的“古代中国的科学走在前列、只是到了近代才落后于西方”的假设是不正确的,因为中国古代没有科学传统,只有一些零散的研究,没有作为整体的科学存在。
江晓原也说,“李约瑟之问”基本是一个伪命题,但他认为,中国并非没有科学传统。“如果这里讲的是指发源于古希腊、后在西方发展起来的科学的话,这种科学传统中国确实没有;但中国古代的那些技术成就背后,应该还是有某种科学理论支撑的,尽管其中的机理可能道不明。”江晓原以中医为例说,按照现代医学理论,中医的很多机理很难说清楚,但是在西方医学引进前的几千年里,中国人的健康主要还是靠中医药来维系的。
科学研究后继乏人?
在去年《科学画报》创刊80周年座谈会上,饶毅就曾忧虑地说起,现今年轻人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大幅滑坡。对话现场,提及与上海科教出版社再度合作出版《饶议科学II》,创办“赛先生”微信公号等举动时,饶毅说,“就是想为扭转这种科学的滑坡做点事。”他表示,在北大、清华等国内名校,曾排在理科录取分数最高的生命科学类专业,现在的分数线远落后于经济、金融等专业,一大批优秀的理科生毕业后,基本上都转行到了管理、金融等领域,科学的吸引力正日渐式微。
对此,江晓原并不完全赞同。他觉得,优秀年轻人转向商科也是理性选择的结果。实际上,社会只需要一小部分人投身科学就够了,因为毕竟科学只是一种用来实现目标的手段或工具,而目标则是国富民强。
江晓原的“科学工具说”,立刻引来饶毅的质疑。他认为,科学不是工具,而是一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从事科学研究的过程离不开逻辑、证据,需要诚实的态度,不断更新自己对未知的认识,其中科学精神的训练和养成是最重要的。譬如学习化学,不能只学习元素等一些知识点,更主要的,是通过对拉瓦锡等一大批化学家对化学本质的不断探求,来深化对这门科学的认识。饶毅说他也不赞成神话科学,鼓吹全民热爱科学,而应把科学视为生活的一部分。(江世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