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研也需“胡乱捣鼓” |
■武夷山
2013年4月,美国哈佛大学著名生物学家、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爱德华·O. 威尔逊教授出版了新作《致年轻科研人员的信》,这本书部分内容是回忆录,部分内容是对年轻科研人员的忠告。他现年84岁,带过很多博士生,因此,他是很有资格提出忠告的。
关于年轻人在如今竞争激烈的环境下如何谋职,他没有什么具体意见。他说:“我生活在另一个时代。相形之下,你们正走入一个新时代,这里机会多多,但要求苛刻。”这本书的长处不是职业咨询,而是讨论、回答一个永恒的问题:什么品质才能造就一个优秀科学家?
为回答这个问题,他拿出了一手证据。他非常强调科学过程的创造性。因此,他鼓励读者们不仅要刻苦努力,还要做白日梦,甚至“胡乱捣鼓”。他举了自己职业生涯中几个“胡乱捣鼓”的例子。有的胡乱捣鼓导致了重大发现,比如,他将一个种属的蚁后交换到另一个种属的蚁巢去,以观察蚂蚁的某些性状差异到底是不是基因差异造成的;有的胡乱捣鼓则通往死胡同,比如,他将磁铁放在蚁径附近,看看是否会干扰蚂蚁的导航能力,结果发现蚂蚁根本不受磁场干扰。他认为,非受控快速实验可以起到较好的探路作用,即使失败了,损失的时间也不算多。
他还认为,失败的作用太大了。多数年轻人对日后可能遇到的挫折之频繁、之惨重,都没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目前,科研经费在压缩,终身教职日益稀缺,那么,年轻人申请项目被拒、申请终身教职被拒的情形,肯定比20世纪更普遍。他写道:“对一定量的无序和失败要有心理准备。职业生涯的早期常有白费力气与挫败相伴。”
研究生难免碰到这样的情况:实验失败;课堂上词不达意;有的研究总也申请不到资助;有的研究总得不出结果等等。威尔逊说,一定要耐心、耐心,再耐心,“高标准的工作伦理绝对是至关重要的。必须具备以快乐的心态熬过漫长的学习研究时光的能力,即使某些努力必然通向死胡同”。另外,表面上看浪费了很多时间,但日后也许发现,那些时间并未白费。他坚持认为,探索的过程,对自己的研究(包括不符合原来设计方向的研究)逐渐熟稔起来的过程,对于科学家的创造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历练。
有些人觉得,成功的科学家一定得聪明、数学好,并讲究准确精密。威尔逊不同意这样的看法,他认为,不惧风险的闯劲比聪明更重要;自己数学不好,可以寻找数学好的人合作;科学过程中最重要的不是准确精密,而是“胡乱捣鼓”,看看自己能否注意到别人未注意的东西。
他也试图对科学家的人格特征做一些粗线条概括。他说,科学家往往较为内向,喜欢做白日梦。他们敢于挑战权威,不喜欢被指挥来、指挥去。他们的注意力会不断转移。不过,很多人很可能不同意威尔逊的概括,因为多种多样的人格特征都可能造就优秀的科学家,没有一定之规。
书的最后,威尔逊号召大家一起来思考一些根本性的大问题:
“池塘、山峦、沙漠和雨林生态系统到底是如何发挥作用的?什么力量把它们整合到一起?面临何种压力时,它们会崩溃?会以什么方式崩溃?为什么崩溃?事实上,很多事物都在崩溃过程中。人类要想长期生存,就得对这些问题以及有关我们地球家园的其他许多问题得出答案。尽快解答这些问题是迫在眉睫的任务。我们需要付出更宏大的努力,需要所有学科的众多科学家参与。现在我想重复一下我在这一系列信件的开头处说过的话:我们需要你!”
《中国科学报》 (2013-11-22 第14版 读书)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0: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