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京口瓜州一水间”的“间”与“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

已有 6683 次阅读 2013-9-22 13:26 |个人分类:东鳞西爪|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儿童 |文章来源:转载

“京口瓜州一水间”的“间”与“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

 

 

徐晋如 《 中华读书报 》( 2013年09月18日   15 版)

 

   北宋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州》,收在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中,全诗如下:

   京口瓜州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此诗语浅意深,旨远言近,又因南宋洪迈《容斋随笔》“诗词改字”条记载,第三句的“绿”字迭经十余次修改始定,故成为历代七言绝句当中非常著名的一首。此首久已脍炙人口,笔者小时学诗,无论是家中长辈还是学校老师,念这首诗时,首句的“间”字均读jiān,是一个平声字,而且是韵脚。但是,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却特地标明:

   本课的多音字有:“间”读jiàn。(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46页,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

   “间”字读成了去声,不再入韵,而且变成了仄声字。这种读法,违背格律诗的常识和诗人的用词习惯,不得不详加辨析。

   在唐代,产生了一种有着严谨格律的诗体,叫作今体诗,自宋以后则称近体诗。近体诗包括律诗和绝句,又因字数不同,可分为五言与七言。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五言绝句、七言绝句分别有四种不同的格律,合为十六种,近体诗的平仄不能超出这十六种基本格律。同时,近体诗用韵也非常严格,一般认为,南宋时平水人刘渊所编的《壬子新刊礼部韵略》是对唐宋两代诗人作近体诗用韵的归略总结,后世也成为近体诗用韵的标准。违律、出韵是诗人的大忌。

   七言为:

   A平平仄仄平平仄

   B平平仄仄仄平平

   C仄仄平平平仄仄

   D仄仄平平仄仄平

   以上加点的字代表可平可仄,其中C句式仄仄平平平仄仄由于三个平声连用,唐人往往喜欢变换为C1仄仄平平仄平仄,视为完全等价。

   由近体诗的粘对规则,生成四种基本格律,为:

   (一)平起首句不入韵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二)平起首句入韵

   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三)仄起首句不入韵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四)仄起首句入韵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

   王安石《泊船瓜州》的平仄为:

   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仄平平仄仄平。

   两相对照,可以很明显地看出,《泊船瓜州》是一首格律非常严谨的七言绝句,属于仄起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即上举(四)。这首诗有三个韵脚,分别是间、山、还,都是平水韵十五删韵。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的注音早已引起质疑。为此,人教社小语室在人教网上专门答疑说: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出句用韵,“平仄平平仄仄〇”(〇为我们所要讨论的声调,暂不确定),对句用韵,“平平仄仄仄平平”。“间”该读平还仄呢?有两种可能。

   先讨论第一种:假设〇为平声,平声“间”为“古闲切”,平声见母山韵,也就是说此诗的第一句是入韵的,其基式为“仄仄平平仄仄平”,只不过第一字用了平声的“京”字,这要求其对句为“平平仄仄仄平平”,这是可以的。有人可能认为平声“间”放在这里,该怎样理解呢?我们认为可以理解为“之间”,只不过因为需要压韵,“间”移到了句尾,这在古诗中也是常见的,譬如杜甫《秋兴》(第八首)“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皇枝”,句子成分就发生了移位。要说明的是,在唐宋时期,绝句中首句入韵的情况不是很多。

   第二种,假设〇为仄声,仄声“间”为“古苋切”,去声见母裥韵,也就是说出句基式为“仄仄平平平仄仄”,只不过第一字用了平声的“京”,第五字用了仄声的“一”,其基式正与对句相对,也是可以的。当然,这时的“间”自然就是“间隔”的意思了。

   不过,上述的推测只是就第一、第二句的平仄来说的。我们知道,格律诗邻句之间的平仄也是有关系的,那么上述两种推测都符合邻句的平仄关系吗?“春风又绿江南岸”平仄情况是,“平平仄仄平平仄”,这是符合邻句相粘的规则的。再看“明月何时照我还”,平仄情况是“平仄平平仄仄平”,其基式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这就与第一句的第一种情况重复了,因此,第一种情况也许是不太可取的。(人教网:《【答疑】《泊船瓜洲》中“间”应读几声?》,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xy_jcdy/xyjcdy5/201008/t20100828_817684.htm )

   以上内容显示答疑人对诗词格律的常识所知甚浅。仄仄平平平仄仄只能变通为仄仄平平仄平仄,按照小语室的观点,则可以变成平仄平平仄仄仄,但实际上这是一个三仄尾的古风句法,一般应视为出律或破体(近体诗中可以破体用古风句法,但那是很少的特例,而且与诗的艺术风格相关)。另外,近体诗中,凡是首句入韵的,无论是五律、七律还是五绝、七绝,其第一句格律一定与最后一句一样,这不是如小语室所云“也许是不太可取”,而恰恰是近体诗的常态、通例。

   小语室认为“间”读去声是“间隔”的意思,如果念平声,则表示“之间”,并用现代汉语分析句子成分的思维去分析,认为是不太通的,实际上,查《汉语大词典》,平声“间”字义项有①中间;内。亦指事物两者的关系。②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③一会儿;顷刻。④近来。⑤量词。房室单位。有时也指学校、工厂、商店等的单位。⑥量词。格、片、瓣。⑦量词。指动作次数。(汉语大词典光碟2.0版,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在这里取的义项是“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京口瓜州一水间”,翻译成白话意思就是“京口瓜州就在一江水那么窄的距离里”。

   “间”字读去声也不符合诗人用词的习惯。“一水间”是一个成词,最早出现在《古诗十九首》中:

   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

   后世诗人常采此词入诗,检《四库全书》电子版,共有145个检索结果,“间”字无一例用仄声,均作平声读。现举唐宋诗人作品如下:

   追饯同舟日,伤心一水间。飘零为客久,衰老羡君还。花杂重重树,云轻处处山。天涯故人少,更益鬓毛斑。(唐杜甫《涪江泛舟送韦班归京得山字》)

   维舟亭下号三湾,万叠青山一水间。偏爱澄江照天碧,飞来几片白云闲。(宋李孝伯《晚泊凤凰驿次蒋颖叔韵》)

   吏局区区得暇难,倚崖高阁暂登攀。群峰半出重林外,小艇横浮一水间。霜叶信风随鸟逝,晚云沉石伴僧闲。夕阳欲下犹回恋,更鼓清琴数弄还。(宋章岘《留题龙隐岩》)

   鉴湖清泚对胥山,两地相望一水间。共佩天涯太守印,犹联丹陛侍臣班。君方白傅才何愧,我比微之思苦悭。莫把旧诗犹见诧,繁雄未必胜清闲。(宋钱穆父《赴越诗》)

   曲巷斜临一水间,小门终日不开关。红珠斗帐樱桃熟,金尾屏风孔雀闲。云髻几迷芳草蝶,额黄无限夕阳山。与君便是鸳鸯侣,休向人间觅往还。(唐温庭筠《偶游》)

   五十如婴孝慕难,公余彩服侍登山。回头民社千闾密,引望乡关一水间。暂奉清游临佛界,都将尘事付庄环。凭谁画与东州看,刺史何如闵与颜。(宋韦骧《和叔康侍亲游琅山》)

   里巷参差一水间,水边相失复三年。旧题想见风规好,清隐传闻志尚贤。道路尚能谈旧事,林泉宁复挂尘缘。迟回禄仕予真怯,不独无君郭外田。(宋韦骧《和祖道见致政王中允题壁》)

   江浮云影抱层栏,云外青山一水间。尽日倚阑看不足,杖藜欲去更回还。(宋杨时《登岘首阻雨》)

   塞上何时谢抱关,优游琴酒旧家山。小桥小艇相过处,横径横塘一水间。(宋许景衡《寄望回》)

   几多去棹与来帆,竞利奔名一水间。应怪行人浑不悟,临流长是蹙眉山。(宋吴芾《题蛾眉亭用内翰沈公韵》)

   连日狂风已作难,今朝浊浪更如山。江神坚我归田志,故示危机一水间。(宋吴芾《到仪真沙河阻风三首》其三)

   返照隐西山,烟村一水间。路长人自急,林暮鸟知还。枫巷秋长扫,蓬门夜不关。风尘犹剧盗,岁月但催颜。(宋黄公度《返照》)

   西风吹雨绿杨湾,香满红妆一水间。不把监州比螃蟹,看花谁似两公闲。(宋周紫芝《和人题徐献可倅厅池莲二首》其二)

   以上诗中,所有的“间”字都是韵脚,只有读平声才符合近体的格律。在王安石的《临川文集》中,还有与“京口瓜州一水间”完全相同的句法“白下长干一水间”,“间”也是念平声:

   白下长干一水间,竹云新笋已斑斑。明朝若有扁舟兴,落日潮生尚可还。(王安石《招叶致远》)

   宋代太学生陈东的《少阳集》中有一首,直接采用荆公原句:

   京口瓜洲一水间,秋风重约到金山。江山自为离人好,不为离人数往还。(宋陈东《与士繇游金山翼日分袂二绝》其二)

   二诗基本格律与《泊船瓜州》一模一样,都是仄起首句入韵的七言绝句。可见,“间”字应读平声,从格律和唐宋诗人使用习惯来看,都是确凿无疑的,“间”字应该解释为“一定的空间或时间里”,而不能望文生义,解释成“之间”、“间隔”。

   小语室在答疑时还提到:

   又有人说,这首诗是“格律诗”,按照格律诗的要求,“这首诗是首句入韵的七言律诗,要求第一句第二句和第四句押韵,而且必须押平声韵”,这个可不一定。没人说王安石的这首律诗的首句一定要入韵,而且,目前存留的古代律诗中,首句不入韵的数量极其庞大。随便举一首杜甫的《客至》,第一句是“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水”,上声旨韵,“来”,平声,咍韵,一仄一平,首句并不入韵。此外,要说明的一点是,王安石的这首诗不是律诗,但是格律诗,是格律诗中的绝句。(人教网:《【答疑】《泊船瓜洲》中“间”应读几声?》,http://www.pep.com.cn/xiaoyu/jiaoshi/tbjx/xy_jcdy/xyjcdy5/201008/t20100828_817684.htm )

   这里面的一些提法也不妥。在唐诗中五七言律绝都有首句入韵与首句不入韵的。五言律诗首句不入韵是正格,七言律诗首句入韵是正格。

   另外,人教版第五册第九课《古诗两首》选了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课程教材研究所、小学语文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三年级上册,页35,2003年6月版)

   此诗第三句的“挑”字,教材解释为“用细长的东西拨弄”,对这个字的注音则采取了回避的态度。而很多小学老师根据《现代汉语词典》2002年增补版,查到此义项读tiǎo,上声。山东淄博师专附小的孙志刚先生发表于《小学语文教学》2007年第1期的《详解“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一文,虽然认为“挑”应作“捉”意解,但也依然认为“挑”字读上声。

   以上理解都是错误的,因为按照近体诗的格律要求,“知有儿童挑促织”的“挑”字,只能念平声。该句的格律是仄仄平平平仄仄,这一句可以等价成仄仄平平仄平仄,而不能变成仄仄平平仄仄仄。很显然,由于促织的“促”是一个入字仄音字,整句既然要符合仄仄平平平仄仄的要求,挑字就只能读平声,作上声的读法必然是错误的。

   那么,这个“挑”字究竟读什么呢?其实它既不读tiāo,也不读tiǎo,而应该读tāo,意思是“舀取并注入”(汉语大词典光碟2.0版,香港商务印书馆1998年出版)。让我们一起来回忆一下《聊斋志异》中《促织》一文。小说中的读书人成名捕蟋蟀时,“蹑迹披求,见有虫伏棘根。遂扑之,入石穴中。掭以尖草,不出;以筒水灌之,始出,状极俊健。”叶绍翁诗中写儿童“挑促织”,就是成名捕捉蟋蟀(促织)时的“以筒水灌之”,而如果按照小语教材的解释,“挑”就是“掭以尖草”的意思,但这个义项读上声,违背了格律。因此,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本的注释应该修改为:“挑(tāo):舀水灌入洞穴。”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26893.html

上一篇:[转载]90岁老头任溶溶:随心所欲不逾矩
下一篇:信息组织与历史哲学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2 张全成 李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20:5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