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程泰宁:跨文化发展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之道

已有 3008 次阅读 2013-8-28 16:39 |个人分类:科文交汇|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创新, 中国, 建筑 |文章来源:转载

程泰宁:跨文化发展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之道
——程泰宁院士天津大学演讲纪实

2012-12-17

   日前,“天大•天友讲坛”特别邀请了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程泰宁到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围绕“韵”之主题进行演讲。程泰宁院士结合实际项目作品,针对跨文化发展与中国现代建筑的创新,从价值判断与评价标准角度阐述了自己的创作观点。

 

程泰宁院士演讲

 

本次“天大•天友讲坛”由《城市•环境•设计》杂志社、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天津市天友建筑设计股份有限公司联合主办。当天,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张玉坤书记出席现场致欢迎辞。天津当地的建筑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师生及媒体记者等近200人听取了演讲。

 

中国建筑理论和实践创新需突破价值判断与评价标准的同质化

   程泰宁院士在演讲中引用了《人民日报》的一段话,“我国大部分城市的建筑缺乏地域特色,没有特性”;“中国建筑师必须考虑环境,否则建筑就是毫无意义的复制品”。

“话虽有点尖刻,但不无道理。大家批评我们城市没有个性、没有特色,这些言语是值得我们注意的!”,程泰宁院士指出,千篇一面和文化缺失是一种现象,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源是价值判断与评价标准的同质化。我们当前评判一个建筑好与坏,实际上还没有自己独立的评价标准,甚至是缺乏一个完整体系。

   中国文化一直处在“哑文化”状态,一直未能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评价体系。一些建筑师习惯性地接受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自觉不自觉地把西方的价值标准和审美趋向当作自己的标准。

 实现建筑可持续理论的突破需守住中国文化遗产

   “中国的经济崛起不等于文化也崛起了,特别是建筑文化的崛起,路在何方,仍然是一个客观存在的问题”,程泰宁院士强调道,“守住文化遗产才是实现建筑可持续理论的突破。这一点在当前很重要”。

     在未来的岁月里,世界上将不会只出现单一的文化。世界发展的文化是多元的,文化多元性才能丰富多彩,才是符合我们的发展规律。中国建筑事业和中国的文化理念,首先需要在世界文化坐标系中找准自己的位置。

     “总之,东西方文化正在重构,在这个大背景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建筑操作理论,建立意识文化对我们建筑师很重要的。并且实现操作实践的突破和创新,这是我们现实发展的需要,也是建筑师的发展需要。”,程泰宁院士感慨道。

真正的建筑创作需从建筑本体出发用抽象继承方式思考

     “在建筑创作中,不要太拘泥于形式,而是要在现代化语境下用抽象继承的方式来进行解读和思考;要从建筑本体出发,这些对于我们思考问题很重要。”,程泰宁院士认为,他还提出了三个观点。

观点一,西方现代建筑是多元的,相互矛盾的综合体,经验和思想通常包括在完全相反众多观念之中。因此,将一种流派看作是西方建筑的全部,这不符合事实。

观点二,学习西方建筑,虽然体现在形式上,但更要学习西方现代建筑中重视分析、重视多学科交叉的内涵,这一点对于我们研究建筑有很重要的启示作用。

观点三,近几十年来,西方文化出现了几种从追求本源逐步转向图像文化的趋势。而我们应该把这些现象和类似的美学观点对当代西方建筑产生的影响,以及这种思想对我国建筑创作造成的影响,都有一种清醒的认识与思考。

     “传统思维的冲突,现代思维的协商,我们所追求的是在跨文化的对话基础上,探索现代和中国的结合,这将是我们建筑创作理论和实践的一条创新道路。”,程泰宁院士最后总结道。

 

   在本次“天大 天友讲坛”的后期,程泰宁院士还与天津华汇工程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周恺总建筑师、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副院长孔宇航等嘉宾进行了对话研讨,共同探讨建筑设计的创新价值观等议题。其中,天津大学建筑学院的彭一刚院士向到场来宾讲述了自己的感受:“我觉得在心态方面,程先生似乎比我年轻得不止5、6岁……听了他的报告,好像把我向着年轻方向拉近了一点。因此,我希望程先生以后能够多到天津大学来,每次多帮我往年轻的方向拉一把,这样我就更有希望了。”

     现场学生们纷纷提问,程院士都耐心地一一回答,现场互动交流的气氛极其高涨。无论是到场嘉宾、学生,还是媒体记者,都为程泰宁院士心系中国文化、年轻人般的心态和渊博的建筑造诣所撼动;同时,与会建筑师和建筑学院师生对“天大 天友讲坛”带来的重要学习、交流机会也表示衷心感谢。

附录:

程泰宁简介:

程泰宁,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建筑设计大师,东南大学建筑设计与理论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工程公司总建筑师,中联•程泰宁建筑设计研究院主持人。

曾参加北京人民大会堂、南京长江大桥桥头建筑方案设计工作。1980年以来,先后主持国内外重要工程60余项。代表作品有:浙江美术馆、南京博物院、杭州铁路新客站、加纳国家剧院、马里会议大厦、联合国小水电中心、杭州黄龙饭店、上海市公安办公指挥中心、绍兴鲁迅纪念馆、李叔同纪念馆、建川博物馆战虏馆、宁夏大剧院以及住宅、商务别墅等。其中三次获国家优秀设计奖,多项获省、部级优秀设计特、一等奖。杭州黄龙饭店、杭州铁路新客站入选“中华建筑百年经典”,加纳国家剧院、马里会议大厦经国外建筑师推荐入选国际建协主编的“廿世纪世界建筑精品选”。2009年评选的建国60周年建筑创作大奖,有多项作品获奖。并有四本作品专集出版。

1990年人事部授予国家级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 2004年获第三届梁思成建筑奖。


本文来自: 中国施工网(http://www.sg8.cc/) 详细出处参考:http://news.sg8.cc/jsft/2012/1217/59700.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720398.html

上一篇:[转载]孙寅贵:没职称的工程师
下一篇:我还以为是美国人90年代首创的教学方法呢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2 吴吉良 赵凤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