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美国图书情报学博士生Lai Ma讨论信息的多重含义

已有 5196 次阅读 2013-5-29 06:30 |个人分类:图书情报学研究|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情报学, 图书, 美国, 博士生

美国图书情报学博士生马莉(Lai Ma)讨论信息的多重含义

武夷山

 

JASIST杂志2012年第4期发表了美国印第安纳大学伯明顿分校图情学院女博士生、副讲师马莉(Lai Ma)的文章,Meanings f Information: The Assumptions and Research of Three Foundational LIS Theories(信息的多重含义:三种图书情报学基础理论的假定和研究),原文见http://onlinelibrary.wiley.com/doi/10.1002/asi.21711/pdf。文章说:

 

什么是信息?本文为回答这个问题,比较了图书情报学三种基础理论中“信息”的意义和认识论假定。三种基础理论,指(1)申农-韦弗模型;(2)布鲁克斯对波普世界3的阐释;(3)数据-信息-知识-智慧(DIKW)模型。

研究表明,三种理论中的“信息”代表的是经验实体或事件,它们被构想成是对人类心智有因果影响力的。Lai Ma认为,这样的认识论假定导致人们对信息构成(即,何以某物被认为是信息或不是信息)之文化与社会侧面的忽视,导致人们在研究方法论中不假思索地就强调“科学性”。

韦弗提出的广义通信理论给出的人类通信(博主:或“交流”,英语都是Communication)图景是扭曲的,因为:

1.      通信是单向过程,在韦弗模型中“对话”是缺位的。

2.      意义之身份被认定是理所当然的。

3.      通信(交流)被理解为是工具性或策略性的行为。

布鲁克斯的信息指“人类思想的产品”。体现在图书等物理形态中,而不是像韦弗模型那里是体现为测度值。然而,世界1和世界2的互作用也被构想为是单向的因果过程,即,信息可以改变人类心智,但人类心智改变不了信息。

简言之,DIKW模型也许很好地对数据的机器处理过程进行了建模,但是,就人类认识而言,该模型的认识论基础仍是一种经验主义,再加上了一点点儿技术隐喻。如果把技术隐喻去除,则该模型中的信息概念基本上忽视了过去三个世纪里人们对语言、交流和学习的研究成果。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94505.html

上一篇:[转载]我所认识的汪曾祺(张守仁)
下一篇:[转载]文学执信与生态保存--阿来访谈录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16 陈小润 赵星 钟炳 许培扬 王芳 王晓光 李本先 王贤文 赵美娣 赵凤光 刘桂锋 雷炳旭 李超勇 化柏林 魏瑞斌 xqhu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5 22: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