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科技导报》的非学术栏目可学习《自然》杂志

已有 3892 次阅读 2013-4-8 11:26 |个人分类:鼓与呼|系统分类:科普集锦| 学习, 导报

《科技导报》的非学术栏目可学习《自然》杂志

武夷山

 

本来今天下午打算出席《科技导报》编辑部召集的关于其新闻栏目品质和影响力提升的座谈会,因故不能去了,就将想对他们说的话写在这里吧。

 

既然《科技导报》想最终成为中国的ScienceNature,就不妨学学这两刊的非学术栏目的运作经验。我个人感觉,《自然》的非学术栏目办得更活跃。

 

首先,要想办好新闻栏目,就不仅需要编辑,而且需要记者。我国多数学术期刊只有编辑,没有记者,那就难以办好包括新闻栏目在内的非学术栏目。

值得报道、采访的东西太多了!例如,20073月间,国家大剧院曾经公演话剧《哥本哈根》。我不知道中国哪家科技学术刊物有过对此事的报道(报纸可能有过一些报道)。而如果《自然》杂志在中国有分支杂志,就绝不会放过这个好机会。记者一定会找到剧院的领导、导演和演员采访,提很多问题:为什么排演这么一个小众题材的作品?这出戏与非科学题材的戏相比,导演与表演有什么特殊难度?等等。

此外,科技政策的新动向、科技新成果、科技与文化方面的事件(例如,科学主题的展览),都值得采访报道。举一个小例子,首都博物馆是把风筝、空竹等作为老北京民俗来展示的,科学记者为什么不可以从科普角度来揭示这些玩具的科学内涵呢?

还有,《自然》杂志有时还采访科技新书的作者,请作者介绍自己的新思路、新结论。《科技导报》目前只有书评而没有对作者的采访。

而若没有优秀的记者,以上一切都无从谈起。

 

其次,《科技导报》的“读者之声”栏目要名副其实,可以考虑“变脸”。该栏目现在发表的内容,经常取自科学网博客,并非真正的“读者来信”,也许那些博客作者根本不看《科技导报》。《自然》的读者来信栏目则是非常活泼的,比如,有对科学史上名人逸事的考证梳理,有对科技界众生相的冷嘲热讽,有对种种科技问题的品头论足……更重要的是,这些来信经常是有参考文献的!既有可读性,又不失学术性,这就充分体现了学术期刊的特色。

 

再次,好文章需要“消化版”。《自然》杂志每期排在前头的非学术报道中,都包括对本期后面某一篇或某几篇文章的通俗介绍,我称之为消化版(Digest)。可以是作者本人来写,也可以是其他同行科学家来写,这些消化版短文将文章的选题背景、研究意义、成果应用前景等娓娓道来,使得看不懂后面那篇正规论文的普通读者也能大致把握该文的精华。

 

总之,在改善非学术栏目方面,目前《科技导报》不需要多少创新,好好学习、模仿一下《自然》的做法就可迈上一个新台阶。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78146.html

上一篇:我收藏的音乐CD、盒带清点(2)
下一篇:本所、本人诚招博士后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20 赵星 赵斌 刘桂锋 钟炳 赵美娣 李娜 王安邦 孙学军 曹聪 马臻 谢晓专 李伟钢 姜春林 高英 魏瑞斌 彭思龙 徐耀 翟自洋 徐晓 DXY1234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7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19:2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