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转载]远路不须愁日暮

已有 3872 次阅读 2013-1-11 14:52 |个人分类:科林散叶|系统分类:人物纪事| 华罗庚 |文章来源:转载

远路不须愁日暮

1984年,华罗庚先生与袁传宽在美国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UCSB)
对于我来说,“华罗庚”三个字有着一份真真切切的重量和温度。我从小就听说这个人,他好像早已不知不觉间走下了数学大师的神坛,是一位缘悭一面的亲人。
■么辰
“华罗庚”这三个字意味着什么?或许对于一般人来说,指的是那位荣膺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的传奇天才,是曾经的中科院副院长,或者是对他搞的统筹法和优选法印象深刻。但是对于我来说,这三个字却有着一份真真切切的重量和温度。我从小就听说这个人,他好像早已不知不觉间走下了数学大师的神坛,是一位缘悭一面的亲人。
我的伯父叫袁传宽,于1962年考入北京大学数学力学系,此后成为华罗庚的学生。伯父曾经不止一次地说过,虽然自己不是华罗庚的入室弟子,但华先生对他的数学研究和整个人生却是影响最大的。在伯父只鳞片爪的点滴叙述中,我慢慢了解到华罗庚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
特殊使命:破译日军密码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在极“左”思潮的影响下,很多学术理论被束之高阁,华罗庚倾尽毕生之力的数论研究就是其中之一。
据伯父回忆,华罗庚在1967年曾亲口对他说:“以一个人认为有用没有用来肯定或者否定一个理论是非常片面的,可能你觉得它没有用,但旁人就用得很好。现在大家都在批判‘数论’,你可千万别信,‘数论’就很有用,我就曾经用‘数论’当中的缪比乌斯函数破译了日本人的密码。”
1943年,华罗庚曾经在一次出国考察前被安排在庐山集训,和同时受训的国民党中统少将蔡孟坚相知,当时的兵工署署长俞大维是留美数学博士,在数理逻辑方面颇有造诣,他听说华罗庚也在庐山,特地赶到住地拜访,谈话之间说到破译日军密码的困扰,已经研究好几个月了,仍然一筹莫展。他恳请华罗庚助一臂之力,华罗庚当即应允。
第二天,华罗庚把几张写满了字的纸交给了蔡孟坚,蔡又直接送至俞大维处,中间没有经过他人之手,俞大维看后拍案叫绝,指示立刻按照华教授的指教解码。原来,华罗庚用了仅仅一个晚上的时间就破译了日军的密码,内中有许多重要的军事情报,包括日本空军轰炸昆明的计划等等。因为这件事,蔡孟坚对华罗庚佩服得五体投地。
“我就是用上了‘数论’中的‘缪比乌斯函数’。”华罗庚的这些话,跨越了半个世纪的风风雨雨,一直深深地印刻在伯父的脑海里面。
伯父在上世纪90年代初见过蔡孟坚,蔡的回忆与华罗庚当年的叙述像是两本可以互相佐证的回忆录,完全吻合了起来。当时华罗庚已经谢世,蔡孟坚对伯父说:“华先生的人间使命已经完成,驾返瑶池,没有什么可惋惜的,我和华教授有缘分,以后还会见面的。”
国家使命:推广“两法”
受环境所限,华罗庚还是放下了自己心爱的“数论”研究,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要为数学工作者找点正经事做”。
之后,华罗庚更多地出现在工厂车间、田间地头,作为一位人民数学家给工人和农民讲授优选法和统筹法,花了十余年的时间走遍了祖国的千山万水。
“两法”看似是可以普及推广的通俗理论,但通俗的方法也要建立在严格的数学理论基础之上,华罗庚花费了很大的精力进行数学推导与证明。伯父至今仍然清晰地记得华罗庚当时是怎样讲授优选法的,工人们听说北京来了大数学家给他们讲课,都踊跃前来听讲。有的数学系学生用对称点等数学理论进行讲解,在纸上画“A、B、C”,华罗庚听后不以为然,开玩笑地对这些带着书生腔的学生说:“你们的头脑有问题啊。”然后自己煞费苦心地发明了一套通俗易懂的讲授方法。华罗庚用一段简单的红纸作为教具,进而真正成为基层工作者的同事和朋友。
时至今日,每当回忆起这段往事,伯父的脸上仍然挂着一丝难以抹去的惆怅。
人生使命:研究数学中的数学
华罗庚与伯父最后一次见面是在1984年,那时身为中科院副院长的华罗庚应美国加州理工学院(CIT)之邀,赴美讲学一年。那年夏天,华罗庚又应邀访问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UCSB),而当时伯父正在这里的数学系攻读博士学位,在访问圣塔芭芭拉加州大学的第二天,华先生之子华光来电话,约伯父到他住处聊聊天。
伯父回忆说,华先生当时首先提到的是在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讲学与合作研究,那是一个属于“数理经济学”范畴的研究,题目叫做《计划经济中的大范围最优化问题》。继而,华罗庚谈到了他的“矩阵几何”,他在这个领域是开拓者和奠基人。每当谈到数论问题时,华罗庚的脸上总是难掩快乐的神情。师生两人一共促膝长谈了3个多小时,伯父考虑到华先生的身体情况,主动告辞,不想这竟成为永诀,今生今世,伯父再也没有躬身受教的机会。华先生于次年6月12日倒在了东京大学数理学部讲演厅的讲台上,当时他刚刚演讲完《理论数学及其应用》。
华罗庚经常说自己最大的希望就是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直到此时,他还是依依不舍自己的理论数学研究,这是他一生的职志。
顾炎武有句诗:“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意思是说行远路者不必担心日暮黄昏,人到晚年终会看到河清海晏的那一天,华罗庚的一生不正是这句诗最好的印证吗?
《中国科学报》 (2013-01-11 第6版 印刻)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52050.html

上一篇:投稿者的这一呼声有无代表性?
下一篇:个人藏书清点(24)
收藏 IP: 168.160.20.*| 热度|

6 滕立 王桂颖 王勇 余昕 张奎勇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3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