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自新老师讲的“科技与社会发展概论”(二)
武夷山
(授课时间:1982年2月)
4. 科学技术的发展方针
国外有人说:60年代科学自由发展,“政策为了科学”;70年代改变了看法,“科学服务于政策”,即必须很好地管理科学技术,使之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
罗马俱乐部主席写过一本书叫《关于未来的100页》,该组织是最早研究未来的。他列出了当前世界十大问题,其一是科技发展自由化。我国是计划经济,更要注意这个问题。
研究科技发展方针,要关注国内外的经验教训。国内尤其要考虑我们自己当前的发展水平。
英国人自己质问:科学是不是技术之母?按人口平均,英国的诺贝尔奖世界最多,但英国的技术相对不行,经济更糟。
持“科学技术应有新的转折点”观点的人认为,关于健康、食品的研究未受到足够重视,人们却重视军备。
我国过去的科技发展方针只有口号式的,或片段的,现在第一次提出了较完整的方针。1956年我国召开了全国科技发展规划会议,这在全世界是首屈一指的,来华工作的苏联专家说,他们还没开过类似主题的会议。这次会议提出的科技发展方针是“集中力量,迎头赶上”,后四字是毛主席从鲁迅的一篇文章中借来的说法。1956年的一次国务会议上,毛主席说:我们要在不太长的历史时期内赶上和接近世界先进水平。遗憾的是,1958年,“接近”变成了“超过”,搞大跃进了。好像是陈伯达说过:只有超,才能赶。这是极左的、不科学的说法。总之,在相当长时期内,我们的指导思想是赶超。
那时,我们希望赶上所有的名牌产品,在宇宙起源、基本粒子、生命起源三大前沿都要领先。因此,你搞受控核聚变反应,搞磁流体,我们也搞。
1978年召开全国科学大会。1979年8、9月中央下发了关于推动科技发展的一个通知,通知草稿上本来写着要“赶超世界先进水平”,邓小平提出了不同意见,改成:在少数领域赶上、多数领域接近世界先进水平。这是因为1978年搞洋冒进,吃了亏,所以重视这个问题,认为“赶超”提法不适当了。
我认为,我们对自己科技水平的估计过于乐观。我在文革之前就反对这样的比较方式:西方从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到第一颗氢弹试验成功用了多少年,中国才用了多少年……人家走在前面,你吸取了人家的经验教训,少用了几年有什么可夸耀的?
尤其是,技术水平要与生产水平联系起来考虑。现在看,逐年追赶下来,差距越来越大,其中一个原因就是过高估计自己的水平。
过去,总觉得自己工业落后。方毅副总理说:看了人家的农业展览,中国相对先进一点的技术只有两种,其余都是人家先进。日本专家森谷正规却认为:中国科技力量具有一定的水平,生产技术是惊人地落后。生产技术指大量、普遍应用的技术。例如,我们的热处理工艺很落后。
为了制定好科技发展方针,还要研究科学技术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这是外部关系。邓小平提出:经济、技术、社会要三位一体地考虑。他这么说是针对过去的经济规划存在的问题:就经济论经济,不谈科学技术,不谈改进人民福利的措施,如电影院、图书馆建设。
总之,在处理科技发展的外部关系方面,一是不能照抄别人的经验,二是要结合近期的发展目标去考虑。
科技发展的内部关系,即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关系,即前二者的成果如何与技术发展相结合的问题。
基础研究,与通常说的“科学”基本重叠;应用研究,指基础研究产生的知识实现潜在应用的能力。在工业界,还要加上“革新”。
国内对于“什么是基础研究,什么是应用研究”一直有争论。
一些华裔科学家提的建议中,很重要的一条是:加强开发研究。
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的投资比例,国外一般是1:2:5。中国的基础研究投资比例肯定偏低。
我们编的《科学技术与经济发展论文集》上有一篇匈牙利科学院院长的发言,说经济发展主要靠利用现有成果,而不是靠创新。
另外,我们还要研究科技基础结构(或曰支持结构)问题,如科技图书、科技器材等。
(本系列第一部分见http://blog.sciencenet.cn/blog-1557-619327.html)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3 16: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