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本报记者 罗朝淑
(科技日报,2012,1月12日)
中医视窗
2011年11月23日,《参考消息》刊登了一则来自西班牙拉美新闻网站的文章,题目叫《中国年轻一代缺乏文化认同感》。文章指出,对于中国的优秀文化,缺少传承者是一个重要原因,而之所以难以传承下去,关键在于文化传承上,教条主义、关门主义的问题非常严重,不能与时俱进和博采众长。正是由于文化传承者本身的格局越来越小,因此,他们所能影响的人群也就越来越小,由此造成一个恶性循环,最终导致喜欢乃至能够接触到中国优秀文化的年轻人越来越少,从而在客观上表现为中国年轻一代越来越远离中国文化。
撰写这则新闻的西班牙记者在中国采访了五个星期,五个星期的时间里,他在中国所看到的,听到的都是西方的东西,当他问及一些他所遇到的青年认不认同中国的阴阳医学,认不认同中国的哲学道理时,这些年轻人竟然回答说这是“迷信”。
当传承了几千年的文化演变成年轻一代人口中的“迷信”,这样的现实是何等的悲哀。
“文化是一种价值文化,是一种行为文化,是一种生活文化,这种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一个民族的基石。”若是一个民族最具希望的一代人把一个民族的灵魂都丢了,未来,我们还能奢望什么?
在2011年12月26日举行的“北京2011庐山杏林论坛上”,围绕着“道以医显”的主题,来自哲学、社会学以及中医药学等领域的近百名专家学者就中医药的传承与创新展开了热烈讨论。
以“道”展示中医之魂
北京中医药大学王立教授说:“‘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属于哲学的范畴,用以说明世界的本源、本体,以及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和规则。但最能体现和阐释‘道’的莫过于中医,它借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等‘道’的核心观念,将中医理论化和哲学化。”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与科学实践成果的凝结,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人们常常说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才能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而现在,许多人连我国传统中医药的知识和技能方法是不是巨人都在怀疑,对于正确去学习和理解,进而掌握运用都没有勇气,没有决心,你又怎么知道这个巨人的肩膀在哪里,有多高?!”
正确认识中医与科技的关系
来自社会科学院的陈其广教授近年来一直承担着 “中医药事业国情调研” 的重大项目,他认为,一方面,人的认识能力在历史任何阶段都是有局限的,从医药角度来讲,从西药发明到现在,其淘汰的比例很大,足以说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有局限的。另一方面,人们认为物质是万物之本源的认识可能过于狭隘。“中医一定要找出它的所谓有效性”这种观念其实是一种物质化思维,中药的作用和精神意识的作用相互之间的一种配合,不是单纯从物质角度就可以认识清楚的。“所以我们要正确认识文化和科技的作用,要妥善的解决文化和科技之间的一个布局,格局的问题。” 陈其广说,“从统计学上西医药是大样本理论,中医药是小样本理论,这个大小之分没有好坏之分,因为大样本理论更多关注的是共性。所以它可以在短时期内用人为控制环境的方法,人为设定目标,进行对比实验,任何人只要按照这样的方法条件进行实验,结果都不会有太大的差别。小样本理论更多认可个体差异性,所以个体差异性导致样本之间的可比性减弱了。”
陈其广认为,很多人批评中医中药的研究方法可重复性很差,其实是没有搞清楚大样本理论和小样本理论之间的关系。“西医西药是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而发展的,是工业化、标准化、系列化的那种思路。对于中医药而言,观测者个人的体验、感悟、个人的意识很关键,差异就会很大。所以走掉一个老中医,可能一种方法一种思想就丢失了。因此,中医药的传承和发展非常紧迫。”
中医理念是我国医学创新之源
“中国科技走向世界冀望于中医药,中医药的许多理念也将是我国医学创新的源泉。”针对当前我国中医药界普遍缺乏一种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局面,建立和完善中医药文化的价值观念和价值理念显得尤为迫切。近年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曾几次提出“要研究探索中医药文化传统的价值观,构建和完善中医药核心价值观体系”。这个体系既包含了过去传统的中医药价值体系,也有体现现代从事中医药行业人员所应该遵循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全国文化价值观的建设和中医药的核心体系建设,以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来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进一步加强研究中医药文化发展的自身规律,探索建立中医药传承保护发扬的体制机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吴刚认为,“特别是全面传承中医药的文化精神,挖掘其价值是非常有意义的。”
业界认为,由中国中医药古籍出版社日前出版的《道以医显——中医药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一书,将会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中医药从业人员的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21: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