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学、艺术与市场 武夷山 |
(发表于《学习时报》2004,4,12,标题被改为“市场的影响”) 市场力量对于科学和艺术的发展起什么作用?有人视市场为救星,有人视市场为魔鬼。事实上,正如岳飞对阵法的掌握能够达到“运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地步一样,如果我们能冷静看待市场力量,用其长,避其短,则科学和艺术的发展都有可能开创新生面。 1955年,在美国的辛辛那提召开了交响乐团年会。当时,艺术家们认为,一场危机即将来临,因为电视业突飞猛进,吸引了观众的眼球,恐怕音乐会的上座率会大受影响。后来,艺术界巧妙地借助了电视的力量(其实是市场力量的变形表现)来熏陶和培养艺术爱好者,反而出现了艺术事业的大发展。从1965年到1980年代中期,美国专业乐团(含社区乐团)的数目从58个增长到1000个以上,歌剧公司从27个增加到110个,舞蹈公司从37个增加到250个,专业剧场公司从12个增加到400个。与此同时,艺术界获得的捐赠不断增加,1955年,艺术界获得捐款1500万美元,1990年的捐款额高达5亿美元以上。 在过去很长很长的时间里,大学是象牙之塔,离市场是很远的。近几十年来,在发达国家中,政府、大学、企业三方面的角色定位不再像以前那么清晰可辨了,它们相互交缠在一起,出现了所谓的三螺旋(Triple Helix)。政府不仅仅是消极地对付市场失灵,而且积极投身于提高国家竞争力的种种举动之中。公司不仅提供产品和服务,也办大学,也大力从事研究与开发,甚至向大学提供巨额科研赞助。大学不仅生产知识,也在知识转化上大做文章。仅1998年,美国大学的专利销售收入就高达5.3亿美元。 当然,市场力量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拿前面美国高雅艺术的例子来说,1971年时,根据当年全国13000场音乐会演出的出席率来估算,乐团行业分摊到每位听众身上的成本是5美元,刨去票房收入,则相当于每有一位听众出席音乐会,该行业要亏损2.78美元。到了1991年,人均成本升高到26.17美元, 每位听众要带来15.91 美元的亏损。这些亏损主要靠社会捐赠来补贴。美国的艺术机构的普遍情况是,一般收入靠票房,一半收入靠捐赠。 市场力量渗入科研领域也带来新问题。公司向大学捐款后,会要求大学科研人员在取得科研成果后,先不公开发表,给公司留出申请专利或抓紧研制有关产品的时间,这种做法与学术公有性原则是背道而驰的。又如,在市场力量诱导下,发达国家卫生科研人员的选题必然向富国的常见病倾斜,而对于仍旧威胁着发展中国家人民健康的的常见病(如疟疾,非洲每年仍有4亿多人罹患此传染病)的治疗与控制,则较少有人关注。中国也出现了类似的倾向,手机(其主要用户群分布在城市)科研相当活跃,而农业亟待解决的大量科技问题的研究则相形乏力得多。 可见,市场既不是救星,也不是恶魔,就看你如何与之打交道。 参考文献 [1] Joanne Scheff et al., Crisis in the Arts: The Marketing Response,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 1996, 39 (1) [2] Mike France, How the high court is penalizing corporate America, Business Week, 1999,8,2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5 21:3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