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开源重于节流
武夷山
(发表于《学习时报》2005,9,12)
开源节流是一个成语,说的是源与流同样重要。不过,仔细分析起来,源显然要更重要。没有源头活水,就没有什么好“节”的了。明智的组织或个人,都会偏重于开源。
国外有学者认为,在全球化的知识经济当中,政府的作用发生了三个转向。第一,从注重管制转向注重激励(笔者认为,这也是开源的措施之一),尤其是要通过妥善的科研政策和教育政策,培育有利于知识创造的环境氛围。用中国百姓的话说,是骡子是马先拉出来遛遛,而不要因为怕它们尥蹶子就先把它们圈起来。第二,更加注重对创新系统的投入(技能的培养,知识的创造),而不是创新系统的产出。而在过去,政府很重视选择出有待给予倾斜支持的产业与企业,认为这些是创新系统的重要产出。显然,注重投入也是开源的表现。当真准备好了一方沃土,即使你自己未下种,风吹过来的种子都会发芽,茂盛成长。第三,考虑到学习过程必然具有地方化的特征,考虑到隐含知识的重要性,许多政府越来越偏重于制定地区性、地方性的政策,而不是国家政策。也就是说,人们希望这个源头活水是具有地方特色的山泉,而不是谁家的水龙头中都可以流出的自来水。[1]
英国石油公司下属的国际风险研究公司总裁唐纳德. 布拉本博士于2004年发表了《开创性研究:值得冒的风险》一书。该书作者针对科研资助领域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出了他的药方:科研资助方要做的事是挑选出能干的人和有潜力的创意,而不是挑选项目;要信任这些人,他们知道何时该停止项目,何时该转向;提供让科研人员自由支配的充足的经费;鼓励激进的想法,以及这些激进想法与其他思路的交锋。[2]笔者觉得,他开的药方可以名之曰“开源方”。新思想是一切变革之源,所以要想方设法给予呵护。我们在国内看到的是,近年来,审计部门大大加强了对科研项目的审计,这当然是必要的。不过要记住,科研项目是否成功,关键是要看是否出成果,而一些审计人员的思维方式是:我不管你出不出成果,我只看你有没有违规。只要你不违规,就算你不出漂亮的成果,在我这里也能通得过。可是,现行的很多规定首先就是不合理的。于是,承担项目的科研人员面临巨大的困惑:为了搞好项目需要如此这般用钱,可是财务规定又不许如此这般用钱。
美国审计总署(GAO)在开展审计工作时,首先考察科研项目的使命是什么,开展科研项目后是否有助于实现使命,而不是重点考察花钱违规了没有。例如,在20世纪90年代,为了考察联邦政府的研究开发税收优惠措施到底有没有起到刺激私营企业加强研发投资的作用,GAO认真地综述了关于研究开发税收优惠措施有效性的各种研究, 他们重点向美国企业了解:如果国家没有税收优惠措施,你们会在研究开发活动上花多少钱?然后分析计算一下,这项优惠措施所激发出的对科研活动的追加投资,与税收优惠措施对于国库而言的税收损失相比,哪一头更大。GAO的这项研究非常深入,研究结论令人信服。这样的工作,应当成为我国审计部门今后的努力方向。否则,严格的财务审计确实可能导致减少资金浪费的巨大成果(属于节流),但是,假定过于刚性的审计束缚了科研人员的手脚,导致科研成果的质量受到影响,则可能把未来的经济新增长点在无意中扼杀了,造成的潜在经济损失更大。这并非危言耸听。
参考文献
[1] Pachel Parker, Foundations of technology development, innovation and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lobalized knowledge economy, Prometheus, 2004, 22 (3): 293-310
[2] Nina Federoff, Peering out of the box, Nature, 2005, 433 (7024): 359-360
[3] GAO, Tax Policy and Administration: Review of Studies of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Research Tax Credit, 1996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6: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