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夷山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Wuyishan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博导

博文

真善美与年龄的关系(外二则)

已有 4964 次阅读 2008-8-30 06:41 |个人分类:阅读笔记

真善美与年龄的关系(外二则)

武夷山

    真善美与年龄的关系

作家陈冠学说:

年轻人的爱,是美,没有别的。老年人的爱,是善,也没有别的。小孩子的爱,是真,也没有别的。

要知人世的丑陋,看历史;要知人世的美好,看文艺;要知人世的智慧,看学术;要知人世的愚蠢,看宗教;要知人世的无聊,看世俗;看了世俗,你会唾弃人生。

(摘自陈冠学《蓝色的断想》,美国《华侨日报》,1988517)

(博主:不同意他对宗教的看法。但他这段话不是论文的写法,而是文学写法。不管我同意不同意,他的说法很有意思。)

 

神话是一种公共的梦,梦则是一种私属的神话

美国著名神话学专家约瑟夫. 坎贝尔在1988524的《纽约时报》发表文章说,不同文化含有共同的基本角色。当今,人们不是在古典神话中碰到这些角色(Characters),而是在现代小说、电影和电视作品中碰到这些角色的化身。在此意义上,亚瑟王化身于《星球大战》中的卢克·天行者(Luke Skywalker, 古希腊神话中的爱神阿芙罗狄特化身于故事片《美人鱼》(Splash)中的美人鱼,希腊神话中的大力士赫丘里斯则化身于《第一滴血》中的兰波。

一句话,神话是一种公共的梦,梦则是一种私属的神话。

(博主:据说心理学家荣格也说过“神话是一种公共的梦,梦则是一种私属的神话”,那么,此处是坎贝尔引用荣格了。)

 

悲剧别解

诗人邵燕祥在19881012《中国青年报》发表题为“什么是悲剧”的文章,文章说:

我以为最频繁发生的悲剧――够得上称为悲剧的――莫过于爱了不值得爱的,信了不值得信的,坚持了不值得坚持的了。

(博主:泣血之言。)

 

以下是百度对陈冠学的介绍(http://tieba.baidu.com/f?kz=230264251),不过,由于陈冠学这个名字比较大众化,我不敢肯定《蓝色的断想》作者是否就是下面的陈冠学。

 

陈冠学,台湾省屏东县新埤乡人,民国二十三年生。台湾师大国文系毕业,起初担任教职,辗转於初中、国中、高中、专科学校达十一所之多。并主持过高雄三信出版社,民国七十年辞去教职,避居高雄澄清湖畔,民国七十一年搬回北大武山下的万隆村老家幽居至今。 
   
陈冠学三十岁前曾试写散文,後皆辍笔毁弃,四十七岁又恢复创作。关於他的著作,散文有《田园之秋》、《父女对话》等书;笔锋常带热爱这块土地的一股热情,足以教人读来心情激动而掩卷,久久不能自己。曾受教於近代哲学大师牟宗三,乃有志於学术,所以昔日他在任教课馀之时,二十年如一日地钻研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成就颇为可观,他这方面著作,也不在少数,出版过《论语新注》、《象形文字》、《庄子新传》、《庄子宋人考》、《庄子新注》、《庄子》等。而《论语新汪》的完成,总结他对儒家思想的印证,牟宗三先生曾赞许为:「钱宾四先生《论语新解》或不必能及。」《庄子新传》、《庄子宋人考》是学术史的一大翻案,他甚至自负为真能解庄者,古来今往唯他而已矣。归隐田园之後,也专注於台湾拓荒历史和台语的研究,著有《老台湾》、《台语之古老与古典》等;《老台湾》是将他本具的台湾历史文化,融入生命热情与智慧的心血,是他的得意之作,也是研究先民活动的重要史料。《台语之古老与古典》一书中,他发现台湾语的历史性与典雅性,更驳斥了其他较具权威的声韵学家的论点:曾有台大教授誉为「傲视学界台语研究的权威巨著」。民国七十年,怀抱著「」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乡土情怀,为了「」中央山脉的存亡,也关连台湾的存亡」毅然决然地参加了省议员竞选,败选之後,也负了不少的债。至於小说《第三者》,散文和小说的合集《访草》等书,翻译作品有《少年齐克果的断想》等书。民国七十二年《田园之秋》获得中国时报的时报文学奖推荐奖(散文奖),七十五年也荣获吴三连文艺奖(散文奖),至此,陈冠学以其凝练的文字,独特自然哲学观,一心为後代子孙保留台湾故去的田园之美,及文化遗产这份的殷殷心意,终於受到肯定。
 
   
陈冠学是今日台湾最有资格被尊称为「现代陶渊明」的人。因为他是一位道道地地的隐士,而且成了彻底彻尾的农夫,所以一般人很难得能够认识他。知名作家亮轩说:「陈冠学,一如『五柳先生』,不知道他是谁,也搞不清楚他现在何处。」作家何欣写《评析田园之秋》一文开头即说:「作者陈冠学的名字,也是初见。是位年轻的後起之秀吗?不像,除老练的文字之外,文章表现的思想与生活态度,似乎不是初出茅庐者所能望其项背的:是位老作家吗?怎麼没有人提起过他呢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1557-36662.html

上一篇: 挽联--特殊中的特殊
下一篇:答辩――“礼物”――传统
收藏 IP: .*| 热度|

2 杨玲 俞立平

发表评论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6 10: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