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知道答案,你知道吗?
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载于《中国图书商报 书评周刊》,
在2002年南非约翰内斯堡召开的世界可持续发展峰会上,与会代表了确定了用WEHAB来表示的5个可持续发展最优先领域,即水 (water)、能源 (energy)、健康 (health)、农业 (agriculture) 和生物多样性 (biodiversity), 水高居榜首。从人类生存的角度说,我们必须珍惜水;从人类审美的角度说,我们则可以欣赏水。这正是日本的一本畅销书――《水知道答案》可以带给我们的收获。作者希望带给我们更多的东西,但是恐怕很难如愿。
尽管作者江本胜拥有医学博士学位,尽管这本书被宣传为“与《时间简史》同样神奇的书”,但是,千万不要把此书当作科普书来读,因为科研人员对书中观点和结论有疑义的恐怕不在少数。不过,不管从正面说还是从反面说,这是一本很有意思的书。
同是东方民族,日本人也像中国人一样喜欢玄思。江本胜的玄思妙想就不少。例如,他比贾宝玉走得还要远。贾宝玉只说,女人是水做的骨肉。江本胜说,“从物质的角度来看,人就是水”(第15页),因为人的身体70%是由水构成的。他甚至还说,“了解了水,就等于了解了宇宙、大自然,乃至生命的全部”(第18页)。诗性地理解,这句话当然也不错,既然英国诗人布莱克也有“从一粒沙看世界”的说法。
本书一共有122张(多数是美丽的)水结晶照片,令人惊叹不已。作者发现,东京的自来水几乎无法形成结晶,因为在制备自来水的消毒过程中使用了氯,将天然水的结构破坏了。而只要是天然水,不管是从世界什么地区取来的,它们所展现的结晶都非常美丽(20-21页)。由于没有别人做过重复试验,不知道这一陈述是否完全符合实际情况。假如确实如此,那倒非常有意思――“天然去雕饰”则美,居然在水结晶层次上也成立。
再下面就更玄了。作者称 ,经过“实验”发现,如果水听了古典音乐,呈现的结晶就非常美丽。如果听的是重金属音乐,结晶的形状就凌乱而破碎(21-22页)。音乐实验做完了,作者又做阅读实验。看到“谢谢”两个字的水结晶,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而看到“浑蛋”两个字的水结晶,破碎而零散(22页)。这不是太不可思议了吗?问题是,作者对“实验”的理解恐怕很成问题。
例如,他介绍说,曾在自己负责的杂志上,让读者做过一个实验。在两个瓶子里装上米饭,每天对其中一个瓶子不断说“谢谢”,对另一个瓶子不断说“浑蛋”。一个月后,“谢谢”瓶子里的米饭呈现出发酵似的样子,而“浑蛋”瓶子里的米饭,则腐臭变黑了。全国几百个家庭做了同样的实验,都得出了相同的结果(91-92页)。我想问的是,如果米饭发酵了,也是要变酸的,有人甚至要说是“酸臭”,那么,与另一个瓶子怎么区分呢?再者,作者并没有介绍其实验要求,例如,两个瓶子要分开多远?如果两个瓶子挨在一块,你骂这个瓶子浑蛋,怎么能断定另一个瓶子不会以为是骂它呢?另外,我可以肯定,这些“实验”结果是杂志读者们向他报告的,而不是他去全国各地几百户人家亲自观察的。我还猜测,有很多人根本没坚持一个月,就放弃这个实验了。也会有人得出其他结果,但是不想或不屑于写信向作者报告负面结果(要知道,即使在我们的学术杂志上,几乎也是不报道失败的实验的啊)。那么,读者诸君,您还相信“都得出了相同的结果”这一结论吗?作者却对自己的“实验”结果深信不疑。他不疑,笔者反而就要生疑了。
作者还信誓旦旦地阐述了另一个实验,“消云游戏”。做法是:找个晴天,在无数云朵中选定一朵作为自己的目标。在脑子里想象从内心向云朵发出肉眼看不见的波。然后,对云说:“云不见了”。同时再对自己发出的能量说:“谢谢你”。只要按照这个顺序做,云就会慢慢变淡,并在几分钟之内消失不见(115页)。我实在忍不住要笑哇,先生。云彩本来就是水蒸气,飘飘荡荡的,在我们眼中本来就变幻无定,过几分钟就消失有什么奇怪呢?你甚至可以对云彩下命令说,“不许消散”,可是它还是会消散的。那又怎么解释?
作者最后总算承认,“我在实验过程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重复这种实验”(169页)。所以,尽管书中的照片确实漂亮,可是我不敢相信它们是实验成果。我怀疑,是把漂亮的照片挑出来了。
即使假定上述一切实验都没有问题,则仍然需要有个合理的解释。一事发生在前,一事发生在后,未见得就是因果关系,除非将这个因果关系解释清楚。例如,大旱时节,我天天祈求上苍降雨,最后,终有一天下了雨,难道能用我的意念感动了上苍来解释吗?假定大量的对照实验、双盲实验都表明,看到“谢谢”两个字的水结晶都很漂亮(要让与实验根本无关的一些人来判断,算不算漂亮),也不能简单化地解释为:水理解文字。你得将水能理解文字的道理说出来。训练聪明的黑猩猩识字还需要假以时日呢。
作者坚信:意识创造奇迹(第19页)。可怕就可怕在这里。他坚信,水知道答案,所以,水必须知道答案。水懂得什么词是好词,什么话是坏话;也能领会什么样的音乐悠扬,什么样的音乐聒噪。说真的,我对很多问题都不知道答案,特别是对于“本书的内容可信吗?”这个问题。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3 03:2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