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先闻自述》,李先闻著,湖南教育出版社2009年7月出版,定价:46.00元 □武夷山
口述史这三个字对我有魔力,唐德刚先生的口述史著作《胡适口述自传》、《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等等,我津津有味地看了一本又一本。作为科技界的从业者,我觉得“科学口述史”这五个字具有更大的魔力。湖南教育出版社推出了“20世纪中国科学口述史丛书”,可喜可贺!这套丛书中的《李先闻自述》一书封面上有“农家子弟的奋斗一生”这句广告语,立刻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因为我曾下乡插队,“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自此一直关心农村,关注“三农”题材的图书,比如李昌平的《我向总理说实话》。因此,我首先选择《李先闻自述》读了起来。
李先闻(1902~1976)先生是四川江津人,1929年在美国康奈尔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后回国,1948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首批院士,当年年底赴台湾,从事甘蔗育种改良工作14年。从1956年起,他大力推广的一个甘蔗良种连续六年占到全部种蔗收获面积的90%左右,所以他被台湾农民誉为“甘蔗之神”。1954年,他受命筹建台湾“中央研究院”植物研究所,1962年任所长,为该所事业发展作出重大贡献。1976年因心脏病发作逝世。这本回忆录于20世纪70年代在台湾出版,这次在大陆重版,重版的版本尽量维持原书面貌,但修订了少量错误。
我最喜欢看的是口述史的细节。第6页说,小时候念书,“如果字写得好,有双圈的,母亲就奖赏四分之一的咸鸭蛋”。(我小时候,如果作业上有老师盖的“优秀”红章,就很兴奋,不需要额外的物质刺激了。)他12岁时,带病参加考试,居然考取清华留美预备学校。在清华学校一呆8年,“每天下午四点钟一过,教室宿舍都关起来,要我们全体同学去运动”,看来,清华有着重视学生体质锻炼的悠久传统。那时的学生淘汰率很高,与他同时进校的一百三十多人,到毕业时只剩三十多人。
1929年从美国回来后,有一段时间他在河南大学任教,研究小麦育种。收获小麦期间,雇请当地女工帮助脱粒,她们“都穿扎脚棉套裤”,“趁人不见时,抓一把放进套裤里”。“你抓一把,我抓一把,虽然拿得不多,产量的数目就不准确了”。李先闻指责“这种无知识的人,贪图小利”,但站在饿肚子的穷人的立场上说,抓一把小麦不算过分。不管怎么说,搞科研是需要环境支撑的,这个环境包括很多因素,顺手抓一把小麦,也是其中一项因素。
他的博士生导师、著名育种遗传学家R. A. 爱默生教授强调手脑并用,爱默生教授自己经常与学生一起下田。这一榜样影响了李先闻一辈子。他一直注意亲自动手做实验。为了加强孩子的营养,李先闻自己家养了几只奶羊,取羊奶喝。他大女儿稍稍长大后,爱动手的李先闻教她挤羊奶。多年后,她上大学期间去农场实习,老师们挤牛奶挤不出,干着急,于是她表演了一番挤奶童子功,受到老师夸赞。李先闻曾去日本访学,看到日本的教授不动手,弟子们动手,很感慨东西方的差异。后来,他也曾有一次机会去印度孟买大学参观,发现在“小助手”不在场的情况下,连教授、助教都说不清实验内容是什么,因为他们根本不动手。李先闻说:“要想复兴中华民族,不用手的恶习应切戒。笔者曾见报道说,在某个中美联合考察项目中,美方的教授挽起袖子就动手,而习惯于指挥研究生干活的中方教授则显得很狼狈。可见,不注意动手,至今仍是我们这个民族很多人的一个毛病。李先闻在上世纪40年代受政府委派考察美国农业研究状况,回国后作了一次报告,报告中他总结了美国农业科研为什么成功的三点,一是“能守”,长期坚持一个研究方向不动摇,二是“合作”,三是“手脑并用”。总之,他把“动手”提到很高的地位。
李先闻自己承认,他的中文不是太好。因此,本书不是文采粲然的书。但是,大量的事实材料足以弥补文字欠佳的缺陷。比如,他的读博时期同学B. W. Beadle于1958年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李先闻就有一篇文章是《难忘的老同学比得尔》。
《李先闻自述》特别适合于作为“对照读物”,与今天的现实对照,与其他书籍对照。比如,李先闻这位20世纪20年代末的“海归”与如今的“海归”相比,有哪些地方一样,哪些不一样?抗战期间他这位农科专业人士的生活,与《围城》中描写的文科教授们有什么不一样?他参加的很多次国际学术会议的情况,与目前的国际会议有什么不一样?一对照,就妙趣横生。
《科学时报》 (2010-3-18 B2 科学 文化)
|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4 23:5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