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翻译课教案(三)
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 武夷山
版权所有,不得转载©
五.把握中文和英文的语言特点和差异
(一) 英语句子长,中文句子短
日本语言哲学家认为,人能够一口气清晰说出的最优句长是17个音节。中国有人统计
过,《红楼梦》的平均句长不超过18个字。为什么会短呢?大约与竹简记事有关,表达要尽量精炼。英语有从句结构,故可能比较长。因此,英译汉时,往往要拆译;汉译英时,往往要合译。
例句1:
过犹不及。
英译:To go beyond is as wrong as to fall short.
中文4个字,英文10个词。
例句2:尼克松访华时在中方欢迎宴会上的致词
On behalf of all your American guests, I wish to thank you for the incomparable hospitality for which the Chinese are justly famous through the world.
新华社发表的正式译文是:我谨代表你们所有的美国客人向你们表示感谢,感谢你们的无可比拟的盛情款待。中国人民以这种盛情款待而闻名世界。
(此例句以及本文中其他少量句子取自张培基的《英汉翻译教程》,特此致谢。)
明显地,翻译中采用了拆译。另外,原文中的justly未能译出。为译出这个词,以上译文最后一句要改成逗号,并增加一句:而且这种名声是当之无愧的。
例句3:Poise is that quality which enables you to buy a pair of shoes without seeming conscious of the holes in your stocking.
译文:泰然自若是一种品格,能使你在买鞋(试鞋)时见到自己袜上有洞,也不觉得难为情。
原文是完整的一句,中文断成了三部分。
(二) 英语名词为魂,汉语动词为魂
关于这一点,有人也许不同意。这是我个人看法。
例句1:At last, a better drug for Parkinson’s
这是报纸上的一个标题,其形式是名词结构。翻译成中文却是:
治疗帕金森氏病良药终于问世
这就成了个句子,落实在“问世”这个动词上。
例句2:At the time of Kennedy’s assassination, Kissinger felt that a second term would have led either to greatness or to disaster.
译文:肯尼迪遇刺时,基辛格认为,如果肯尼迪再任一届总统的话,大概不是立大功,就是闯大祸。
请注意,原文中的assassination、term、greatness和 disaster几个名词,在译文中都转成了动词,以符合汉语习惯。
例句3:We enjoy a play by the willing suspension of our disbelief.
译文:我们自觉自愿地把不信任感暂时撇开,故而能欣赏一出戏。
Suspension在译文中也转成了动词。
例4:汉语有些很传神的动词,翻译成英语就很累,如:
蹲:to squat on one’s heels, or, sit on one’s haunches
汉语中,一人是挑,两人是抬或者是扛,隐含着“用扁担”。英语:to carry something with a shoulder-pole, 他们无法用一个词来区分挑与抬。
背东西的“背”:carry something on one’s back
例5:汉语“油漆未干”,用英语表达是名词结构:Wet paint.
同样,“小心地滑”的警示语在英语中是:Wet floor.
例6:“征文通知”,关键是“征”这个动词,对应的英语是A Call for Papers,关键是Call这个名词。
例7:政策多变,译成英语是policy subject to frequent changes, 又名词化了。
例8:He gave a masterly account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字面含义:他对当前形势做了一个大师般的叙述。
译文:他把当前形势讲得一清二楚。
不把account译为动词,就不像中国话。
例9:所有员工必须出席。
英语:Attendance is mandatory for all employees.
请注意,英语中的关键词“出席”是名词形态。
例10:Only a fool would underestimate you.
中文字面含义:只有傻瓜才会低估你。
译文:谁要看轻你就蠢了。
关键还是把 fool在译文中转化成动词。
(待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1:3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