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被采访”领先于“被就业”
武夷山
目前,“被就业”是个热门词,刚才Google一下,有134万多条检索结果!(对比一下,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即拥有“双遗产”称号的“武夷山”加上本同志“武夷山”也不过只有326万条。)
不过,早在“被就业”说法大行其道的很多年前,我就“被采访”了,下面讲三段与媒体采访有关的不愉快经历,一次是“真被采访”,两次是“被采访”。
真被采访
从前,某著名报纸打电话要采访我。我说:接受采访的前提是,采访稿要发到我的电子信箱里让我审一下。对方说:没问题!我就接受了采访。
记者写完稿的那天晚上,将电话打到我家里,说明天就要发稿,时间太紧,是否就别审了?我说不行!说好了让我审的。他说,你家连网了吗?连网了我就给你发。我说,我家没连网,你就在电话里将涉及我的地方念给我听。对方就念了,念了几句我就火冒三丈,因为将不是我的观点安在了我的头上。我说:这里必须修改,你记录一下。我就口授了修改之处。我问对方:记下了吗?答记下了。我说一定要修改啊!答知道了。
第二天采访稿见报后,我发现完全是给我念的那个版本,一个字未改。
由于强加在我头上的这个观点,后来我受到一位长者的批评。
于是,我再也不接受该报的采访了。
“被采访”案例1
我不理睬那家报纸了,他们并不放过我。
某年,发生了一桩可称为科普事件的事。该报发表了一个报道,叙述各方人士是如何看待这一事件的,包括我的看法。
其实,这个事件我一无所知,该报也无人对我进行任何采访(我也不会接受其采访)。
幸好,“我”“对此事发表的看法”还不算离谱。
就这样被采访。
“被采访”案例2
对于同一科普事件,另一家更牛的报纸也“采访”了我。采访属于子虚乌有。
这位记者很有本事,从我主持的某个科普研究项目的成果――我们的一本编著当中抽出几句话作为我对此事件的评论,倒是贴切得天衣无缝。问题是:采访根本不存在。
就这样被采访。
这样的记者,不防行吗?
不过,说公道话,多年来,我打过交道的多数记者都是好样的。可是,那一小撮无良记者给媒体抹黑的后果很严重,“被采访”者很生气。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20 19:4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